隨筆:溫情一刻 人文力量
新華社裡約熱內盧8月6日體育專電 隨筆:溫情一刻 人文力量
新華社記者公兵、冷彤
裹挾著諸多質疑和詬病,裡約奧運會5日激情開幕。6日的早晨,裡約的太陽照常升起。
裡約奧運會開幕式給人留下很多回味之處,比如杜蒙特和14BIS,比如貧民窟元素,再比如各種文化的交融。但是對我而言,最具震撼力的還是火炬台被點燃和難民代表隊入場的時刻。
貝利、庫爾滕……當一眾名人被猜測將成為主火炬手時,或許很多人都不會想到曾獲得雅典奧運會男子馬拉鬆銅牌的德利馬會“中頭彩”。論名氣,他絕對比不上貝利等人,何況他的故事中充滿著濃濃的悲情色彩!雖然組委會最初的選擇是貝利,只是在遭到拒絕后啟用了B計劃,但是能夠最終選擇德利馬依然給我們帶來了感動。
2004年雅典奧運會,德利馬在最后7公裡領先意大利選手巴爾迪尼47秒的情況下,被一個不明身份、闖入跑道的人強行推進路邊的觀看比賽的人群裡……等到他重新加入比賽時,卻已經被這起意外打亂了節奏,最終,他僅獲一枚銅牌。閉幕式上,國際奧委會授予他顧拜旦獎章,表彰他在面臨事故及其后果時展現出的公平競爭和發揚奧林匹克精神的出色表現。但是,悲劇終已鑄成。無論怎樣,銅牌已經無法改變顏色。
所以,從德利馬在全場聚焦下,點燃主火炬的那一刻起,我們不禁為之動容、為之喝彩、為之鼓掌,一切都是發自內心。我們更為東道主作出這樣的選擇而感慨,感慨人文的關懷,感慨奧林匹克帶來的溫情。
難民,另一個充滿悲情的字眼。據聯合國難民署的報告,2015年,全球因沖突和迫害而被迫流離失所者的人數急劇上升,達6530萬人,其中難民有2130萬人。他們流離失所,他們顛沛流離,但他們依然有追夢的權利,依然期待活出生命的精彩。奧林匹克保全了他們的尊嚴,首次在奧運會上組成了難民代表隊,讓他們的夢想得以延續。當他們行走在開幕式上,微笑、自信地面對世人時,全場雷鳴般的掌聲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尊重和最好的証明。
這,同樣彰顯了人文的力量。
奧運會賽場從來都是一個充滿人文關懷之所。奧林匹克休戰是國際奧委會根據古希臘奧林匹克神聖休戰傳統而設計的一項和平活動。公元前9世紀,古希臘的三個國王簽署奧林匹克神聖休戰條約,承諾在奧運會舉行前后的3個月裡各方停止一切軍事行動,以確保古代奧運會參與人員的安全。1993年10月,聯大通過決議,恢復了奧林匹克休戰的古希臘傳統,呼吁聯合國各會員國從每屆奧運會開幕前一周到閉幕后一周停止一切戰爭行為。奧林匹克休戰讓各方擱置爭議、遠離戰爭,在奧林匹克這片熱土上化敵為友、同場競技。
奧運會賽場也從來都是一個不乏溫情之所。1968年墨西哥奧運會上,坦桑尼亞選手阿赫瓦裡在參加馬拉鬆比賽時受傷,當他纏著繃帶、拖著肌肉拉傷而疼痛不已的傷腿一瘸一拐地最后一個跨過終點線時,全場肅穆,繼而,雷鳴般的掌聲經久不息。那是一個感人至深的場面,人們向這位孤獨的勇士表達了最崇高的敬意。當被問及為什麼不索性退出比賽時,阿赫瓦裡笑了笑,只是輕輕地說:“我的祖國把我從7000英裡外送到這裡,不是讓我開始比賽,而是要我完成比賽……”
類似的場景還出現在倫敦奧運會——哈馬杜·吉博-伊薩卡,一位來自尼日爾的選手——出現在男子單人雙槳賽艇賽場。當別人都比完后,他還在那裡默默地劃著,長長的賽道上,留下一道水跡。孤獨,但不難過,因為,他獲得了25000名現場觀眾雷鳴般的掌聲,為他的堅持,為他在高手面前一展身手的勇氣。他,已儼然成為人們眼中的“英雄”。
以更快、更高、更強為宗旨的奧林匹克運動,飽含著暖暖的溫情和人文關懷,而正是這些溫情和人文關懷的存在,反過來愈發凸顯了奧林匹克存在的價值,彰顯了奧林匹克通過體育團結世界的使命。(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