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体育>>2016里约奥运会>>奥运评论

里约奥运 少点非议多点期许

记者 孙庆
2016年08月07日06:21 | 来源:新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里约奥运 少点非议多点期许

等待了四年,奥运会圣火就要在充满神话色彩的南美大陆点燃。这是一个属于里约、属于巴西、属于整个南美大陆,也属于全世界的荣耀时刻。

就在这一刻来临之际,里约奥运会却长时间陷入了非议:环境、治安、病毒,筹备过程的拖沓、滞后……在奥运会倒计时50天之后,各种负面新闻更是爆发式增长。

中国有句俗话,“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西谚云“A wordof scandal spreads like a spotofoil.”(丑事扩散得像油渍一样快)。两亿巴西人以什么样的努力、进步和对未来的承诺赢得了这个为整个大陆添彩的机会,似乎少有人关心,奥运村的马桶盖、天花板、浴帘;路边大妈被抢的金项链这些花边素材,却被各种传统媒体和自媒体“才华横溢”地改写出无数版本。于是,“注意安全”成了记者临行前所有亲人、同事、同学、朋友共同送上的祝愿。

记者一度很是不解:解构奥运会这样一个大众心目中崇高的话题难道会带来特别的快感?把巴西的经济形势、巴西人的组织能力说得一塌糊涂,就能够让自我感觉好起来?

答案并不复杂,从受众心理而言,对他人的错误大加宣扬,通过指出他人的错误来衬托自己的正确性,往往能体会置身事外的“幸运感”;从社会角度,转型期社会问题和矛盾催生的负面情绪,加剧了“坏消息”的传播和评论;而从媒体的角度自省,为迎合受众心理,许多媒体特别是新媒体、自媒体为追求“眼球效应”,自觉不自觉地将大量负面消息扔向受众……远的不说,8月3日,接送记者所在奥运采访团的两辆大巴从机场高速开往里约市区时,我们听到枪声是不假,但网上《中国男篮抵达巴西后路遇枪战》这样的标题就未免夸张,至于无数新闻中“有记者透露枪战中死了6人”,我真想追问一下,这个记者姓甚名谁?真去现场或者找警方核实伤亡情况了?上网搜索一下,是“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有152000个网页”,这几乎等于对里约的152000次差评。

于是,就有了被妖魔化到了极致的里约奥运会。

从民族性格、文化基因到经济结构,巴西迥异于中国而存在。它从来就不曾完美过,茨威格笔下理想的“未来之国”,很大程度是一个对于老欧洲失望透顶的文人对于异域之邦的过度理想化,但是这个国度也绝不像传闻中的那么不堪。记者来到里约两三天的时间,对准备工作中的种种不完美感同身受,就在写稿的当天,记者入境时已经激活的奥运会注册卡却无法进入主媒体中心……但走在街头和场馆,可以感受到整个里约在努力,志愿者的耐心与笑脸驱离很多人对里约的赛前恐惧;针对被曝光的不足的改进,让亲身经历者感受到了诚意。

同一条道路,有人走得顺畅,别人未必走得了、走得起。连续举办世界杯和奥运会一度被巴西人视作摆脱二流国家的标志,被经济学家视作可能是巴西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迈向一流国家的最后助推力。但事实证明,这条道路充满险阻。放下不切实际的期望,如果里约奥运会最终传播了巴西文化的魅力,给全球观众提供参与的机会,给博尔特菲尔普斯们提供表演的舞台,谁能说它不成功?

出征巴西前,记者找出了四位同事数年前的作品作为参考,这四篇以当代巴西为题材的连续报道采访之扎实,选题的富于代表性和前瞻性,令人很为拥有这样的同事自豪。因为了解巴西,他们断然不会兴致勃勃转发《里约奥运会出大事了!》、《不想着拿多少金牌了,活着回家要紧》之类的口水帖。无知才是留言最大的渊薮。其实,巴西曾一度被西方学界称为“工业巨人”+“农业超人”,人均国民年收入超过1万美元,面对正在困扰他们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我们也许更应该多一点理性的评价。

事实会证明,巴西配得上世界的这一次选择。百年奥运终于来到了南美大陆,奥运盛会与多元文化碰撞的收获,肯定要高过种种眼下不如意带来的阵痛。慕尼黑奥运会遭遇恐怖袭击,多伦多奥运会几乎让城市破产,莫斯科和洛杉矶两届奥运会上闹剧式的抵制……比起奥运会曾经遭遇的重大挫折和非议,里约奥运会筹备过程的波折简直就是小儿科。而比起巴西这个民族百年间曾经遭遇的坎坷,这几年的波折又算得了什么。

“一个新世界”,这是里约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口号。让世界变得更好,而不是一起变得更糟,这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意义所在。放下偏见,让我们祝福里约奥运会成功,让里约的奥运圣火照亮每个角落,更祝福里约人、祝福巴西人更快实现自己的百年梦想。

(责编:体育实习 单晨阳、杨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