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穿的間條衫
——中國球迷的意甲回憶
2012年05月16日08:2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
國米衰敗 |
![]() |
尤文圖斯復興 |
![]() |
因扎吉告別 |
![]() |
一
當德爾·皮耶羅完成他的謝幕演出,走向中圈接受隊友和球迷祝賀的時候,我正在陪兒子睡覺。
我相信那是一個足夠感人的時刻。盡管我不是一個尤文圖斯的球迷——即使在羅伯特·巴喬或者齊丹·齊達內領銜“老婦人”的時代,我也不是——但皮耶羅的背影依然讓我感到離別帶來的震撼。
和皮耶羅一起告別綠茵場的還有他當年的隊友因扎吉。因扎吉的公開信登在AC米蘭的官網上,他說“之所以離開,因為這就是生活,這一天遲早是要來的”——我並不喜歡因扎吉的踢球風格,也不認為他的這句話有多麼難以復制——但他的告別也同樣讓人動容。
原諒我,用了一個不夠原創的標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一直認為,這部電影或者小說,與其說是寫給那個女孩的,不如說是寫給自己的。“那些年”,你無悔還是有悔,青春就像你臉上長過的青春痘,再也不回來。
二
意大利作曲家莫羅德爾寫過很多歌,甚至為中國人寫過不少,有一首很好聽的《好運北京》,那是給北京第一次申奧助威的,雖然當年北京並未贏得好運。但他留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1990年的世界杯歌曲《意大利之夏》。
意大利之夏,開啟了意甲聯賽的黃金時代。至少,在中國球迷的視野中是如此,中國媒體上把意甲聯賽稱為“小世界杯”。
從那個夏天開始,中學世界地理的課本突然變得生動起來。許多踢球的男生仿佛頭腦被開了光一樣,“突然”發現亞平寧半島就像一條正在踢球的腿,而西西裡島顯然就像一顆被踢起來的足球。“難怪意大利人足球踢得好。”這曾經是我們津津樂道的一種結論。
一個一個那麼陌生的意大利城市和城裡的球隊,被我們如數家珍般地提起。羅馬,不僅僅是意大利的首都,還有一條狼和一隻鷹的影子(羅馬隊和拉齊奧隊的隊徽上分別有狼和鷹的形象)﹔米蘭,時尚之都,AC米蘭隊的“荷蘭三劍客”與國際米蘭隊的“德國三駕馬車”在這座城市上演巔峰對決﹔佛羅倫薩,除了紫百合,它的象征還有長發飄飄的巴蒂斯圖塔﹔都靈,對中國的中學生來說,這是多麼冷門的一個名字,我們卻知道這裡有一支強大的尤文圖斯隊,還有扎著馬尾辮、眼神憂郁的羅伯特·巴喬。
那時候,我們存著零花錢,渴望擁有一套真正的足球運動服——意大利的足球隊偏愛間條衫,因此我們也喜歡間條衫,比如國際米蘭的藍黑間條衫、AC米蘭的紅黑間條衫、尤文圖斯的黑白間條衫。
那時候,我們最早穿上了紅黑,我們的對手球隊則想盡辦法湊成了藍黑。雖然雙方的隊服都不會太整齊,雖然踢不出世界波,守不住單刀球,但無論如何,在學校的黃土操場上,我們在感覺上山寨了一把米蘭德比。
那時候,真簡單,也真快樂。
三
在米蘭的球迷用品專賣店裡,我買過一件AC米蘭的3號球衣,那是在保羅·馬爾蒂尼職業生涯的最后一年。這一年,馬爾蒂尼退隱江湖,紅黑間條衫的3號,以“忠誠”的名義,從此封存。
這件球衣被我千山萬水帶回中國,保存在衣櫥裡。2011年夏天,意大利超級杯在北京開哨,對陣雙方就是“米蘭雙雄”。我去現場看球,也沒有刻意換上這件衣服。在鳥巢的綠茵場上,我看到帕托是個娃娃臉,看到埃托奧總感到穿越,仿佛他還穿著巴薩的9號球衣在后衛叢中潛伏,隻有西多夫舉手投足之間的老到或者叫做滄桑,讓我親切。
當然,還有紅黑間條衫和藍黑間條衫,這是時光暫時改變不了的底色,和我們的記憶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