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體育>>本網原創>>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辦賽回歸體育靠什麼支撐(遼沈夜話)

薛  原

2013年09月03日07:08    來源: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李娜第二次闖入美網八強,人們對她的關注和不久前全運網球比賽“關門開打”的冷清形成了鮮明對照。雖然全運網球比賽的質量無法和大滿貫賽事相提並論,但如何經營賽事,尤其是全運會這樣規模龐大、項目繁雜的綜合性賽事,在欣賞世界著名賽事的同時,也有值得借鑒深思之處。

以美網為例,這項起源於百多年前的賽事,最初不過是當地業余愛好者參加的一項錦標賽,經過組委會不懈的努力,終於躋身大滿貫賽事之列。除了高額的獎金,還有多年積澱所形成的獨特品牌文化,才激發起知名選手和大眾的認同與參與。

而國際奧委會一再強調奧運會的“獨一無二”,也在於奧林匹克運動營造了世所公認的價值追求。“奧運會不是世界單項錦標賽的集合,而是通過體育展示對卓越、友誼、尊重的價值觀的追求。”正是因為為賽事注入了這種人文內涵並大力發揚,從而產生了較高的“附加值”,奧運金牌才高於世錦賽金牌,從對選手競技能力的單純比較,升華為一種精神的象征。如此循環往復,經年積累,形成了難以替代的鮮明印記。

走過54年歷史的全運會,經歷了若干發展階段,從最初不以奧運為指向,到現在設項基本接軌奧運會,競賽體系已經穩定。但說起全運會為大眾認可的文化內涵,卻有茫然之感。全運會的歷史不缺“激情燃燒的歲月”,現在也不缺各路選手拼搏的“正能量”,但外界的觀感和評價卻多集中在體育界內部的各種“算計”以及由此帶來的扭曲個案,不能不說是缺乏價值內核的結果。

全運會有歷史傳承,卻少有文化導向﹔有競技賽事,卻欠缺人文歸屬﹔有優秀選手,卻亟待大眾認同。僅僅依靠金牌建立起來的評價系統,漸漸成為地方體育行政部門的政績考核風向標。如果說節儉辦賽和回歸體育是本屆全運會的關鍵詞,那麼這種回歸中,也應包括對體育所蘊含的社會人文價值的積極思考和挖掘,全運會才會為大眾接納,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生命力。 

《 人民日報 》( 2013年09月03日 23 版)

聯系本文記者

薛原
[留言][博客][微博]
(責編:張帆、楊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