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體育>>本網原創>>人民日報

  體壇觀瀾

建構體育發展大局觀

——關於體育改革向縱深推進的思考之五

薛 原

2014年01月10日08:05    來源: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體育改革倘若只是修修補補,很難如文化體制改革那樣風雲激蕩,碩果累累。唯有加快推進體育改革的頂層設計,重構發展格局,重塑發展模式,才能真正激發體育活力

體育烙印著時代前行的印記,時代的巨輪又不斷拓寬著體育發展的視野。回首新中國體育的歷程,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從1949年到1979年,30年間舉辦了4屆全運會,基本構筑起中國競技體育的發展體系,大體沿襲至今。第二個階段的開始以1979年10月國際奧委會通過名古屋決議,恢復新中國合法席位為標志,到2008年8月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為巔峰。健兒揚威國際體壇,北京奧運無與倫比,中華民族揚眉吐氣、百年夢圓。而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也開啟了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第三個階段。體育在社會發展中的功能和角色更為多元,建構起和時代特征相適應,和大眾需求相呼應的大局觀,是已經破題的體育改革如何揚帆遠航的應有前提。

體育改革中,一些常被提及的概念需要再予辨析。比如,體育“社會化”“生活化”,仿佛體育原本不屬於社會、不屬於生活,需要“化之”。其實這些才是體育的本質屬性,但在原有體系中被忽視,反倒成為“軟肋”。也正是在這樣的語境中,體育社會化遇到不少現實阻礙。比如,事業單位性質的項目管理中心和社會團體性質的項目協會往往“合二為一”。社會資本辦賽需要管理中心審批,還需要向協會交“管理費”,各地數額不等,隨意而定,這樣的方式如何激發社會活力?體育要“社會化”,看起來真存在一些溝溝坎坎。

再比如,“體教結合”是近年來的熱詞,似乎體育和教育是兩回事,需要人為彌合。但是,體育原本就是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隻不過在原有體系中被人為割裂。現在說“結合”,強調的還是“讓運動員受教育”,反過來看,普通青少年體育的缺失乃至體質的下滑,其實更為嚴重。同樣都有一個“育”字,卻難以打通運動員培養和廣大青少年之間共享的平台,體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又如何體現?

體育產業化也是如此。公益性是體育事業的基本屬性,做成產業則是體育自身發展的必然階段。國際賽場上爭金奪銀不易,體育產業中的“金山銀山”如何開掘更是學問。如何鼓勵並扶持體育產業發展,既缺專門思路,也缺專門人才。在美國體育產業產值堪比整個好萊塢產業,在中國,一部大片的票房頂得過中超聯賽一個賽季的各種收入。辦賽事就是拉贊助,體育部門重管理、輕服務的想法和做法並不少見。

凡此種種,都可為以大局觀來衡量體育發展的短板所在。習近平主席在會見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時強調,中國政府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重視發展體育事業,重視奧林匹克運動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體育改革倘若只是修修補補,很難如文化體制改革那樣風雲激蕩,碩果累累。唯有加快推進體育改革的頂層設計,重構發展格局,重塑發展模式,才能真正激發體育活力,讓人人共享體育體育造福人人。

《 人民日報 》( 2014年01月10日 15 版)

聯系本文記者

薛原
[留言][博客][微博]
(責編:張帆、胡雪蓉)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