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體育>>體育產業

中國行業體協的角色變遷(上):從開拓者到"失意者"

記者 郎成

2014年04月24日08:24    來源:工人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從開拓者到“失意者”

4月20日一大早,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一研究所的大院內人頭攢動,熱鬧的氣氛不帶半點周末的慵懶。電子體協副秘書長龐成奎在自己“家門口”忙前跑后,接待著來自各行業體協的老熟人……上午9時許,一年一度的全國行業體協職工乒乓賽在電子十一所職工體育活動中心拉開帷幕。

從2008年首屆至今,這項比賽已經成功舉辦了7屆。它的意義更多的是為推動行業職工體育活動的開展,為行業體協提供一個相互交流切磋的平台。但是,這個行業體協間的交流活動,似乎沒有引起多少關注。的確,從繁榮輝煌到日漸凋敝,隨著時代的變遷,行業體協,這個新中國體育事業的“開拓者”、“領跑人”、“主力軍”,如今卻風光不再,難掩失意。行業體協的未來,已經成為人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不是主角勝似主角

如果把1952年6月20日至24日在北京舉行的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成立大會,看作是新中國體育事業的開端的話,那麼在此之后、僅僅過了不到一周時間,行業體協的迅速響應便讓它成為中國體育發展史上的首個“參與者”——1952年6月30日,中國最早的行業體協——火車頭體育協會成立。它的誕生,甚至早於今天國家體育總局的前身國家體委(1952年11月成立)。

火車頭體協,這個隸屬於中國鐵路系統、有著濃重前蘇聯色彩的體育組織,不但打響了群眾體育運動的第一槍,同時也掀起了各行各業成立體育協會的高潮——伴隨著1955年10月首屆全國工人運動會的成功舉辦,國家體委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在有條件的產業系統和基層廠礦逐步建立職工體育協會。

據資料顯示,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煤礦、銀鷹(金融系統)、前衛(公安武警)等行業相繼成立體育協會,全國擁有近4萬個基層體育協會,各行業體協共擁有400多萬會員。到了90年代初,全國行業體協總數達到頂峰(27個),基層體育協會4.5萬余個,各種運動隊55萬余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職工人數達到5000余萬人……

在本次乒乓比賽現場,記者不止聽一個人說起“遺憾的事”:作為把行業體協工作攏在一起的龍頭,全國工運會卻是虎頭蛇尾,命途多舛——僅辦了3屆(1955年、1985年、1996年)便無下文。從1983年第五屆全運會上出現火車頭體協的身影開始,行業體協便把全運會當作展示的舞台。但因和工作特點匹配度不高,全運會上的行業體協跟頭把式,一路跌跌撞撞。參加全運會雖然一定程度推動了自身工作的發展,但最終還是因為不適合參與專業體育競技而逐漸淡出。

一場如期而至的變革

記者採訪前曾聽說國內現有23個以上的行業體協,但參加這次比賽的卻隻有18家。“有些體協已經不具備開展工作的能力了,從這次比賽就能看出行業體協的現狀。”一位行業體協干部這樣跟記者說。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誕生於計劃經濟時代的行業體協,開始隨著企業的改制、轉型,不斷受到沖擊,發展腳步逐漸減緩。

1998年,包括煤炭工業部、電力工業部、化學工業部在內的10個工業專業經濟部門被撤銷,讓依托於這些部委而存在的行業體協元氣大傷。而那次國務院機構改革中保留下來的鐵道部,也於去年3月隨著大部制改革實行了“政企分家”。不過,“鐵老大”麾下的火車頭體協卻依然保留在中國鐵路總公司內設機構中——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的一個部門,即體育工作部。

“一套人馬,兩塊牌子是多數行業體協的現狀。”在本屆全國行業體協職工乒乓賽現場,行業體協聯絡組組長、煤礦體協主席戴璐強在接受工人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娘家”不在了,但由於多數行業體協都挂靠在企業工會,還不至於遭受“滅頂之災”。據戴璐強透露,目前在行業體協的工作人員編制方面,除了前衛體協(7人)、煤礦體協(6人)、火車頭體協和通信體協(各4人)之外,其余大部分行業體協的編制均僅有一兩人,正常運轉捉襟見肘。

“目前和國家體育總局有業務來往的行業體協也就20家,與鼎盛時期相比,數量已減少約四分之一。”在戴璐強看來,行業體協整體萎縮已是不爭的事實。實際情況似乎更嚴重,在民政部官方網站上,記者通過反復查詢,僅找到10家注冊的行業體協。

風景猶在但今不如昔

行業體協近年來最為引人關注的亮相是在去年的第十二屆全運會上,然而,成為焦點的原因,不是成績,而是大幅縮水的參賽隊伍。

從1983年火車頭體協獨自“試水”第五屆全運會開始,到2005年江蘇、2009年山東,兩屆全運會均有11支行業體協代表隊參賽、數量達到歷史最高點,它們在中國競技體育的歷史上,留下過濃重的筆墨。據戴璐強介紹,火車頭體工大隊的長跑教練王德顯,曾在國家隊指導邢慧娜獲得雅典奧運會女子10000米冠軍﹔2012年倫敦奧運女子拳擊51公斤級亞軍任燦燦來自前衛體協……

遺憾的是,在國家體育總局為全運會“瘦身”的大背景下,“行業體協參加全運會必須擁有自己的訓練基地、運動隊、科研隊伍”等“門檻”讓去年全運會行業體協的參賽隊伍驟減為3支。最終,隻有前衛體協拿下2金3銀3銅顯示出一定的競爭力,火車頭體協僅收獲一枚銅牌,煤礦體協更是一無所獲。

在戴璐強看來,雖然無力與各省市體育局在賽場上競爭,但行業體協參加全運會的意義卻是非同小可。“煤炭部沒了,但行業還在啊,當我們舉著大旗在開幕式上接受總書記檢閱的時候,那代表的可是800萬煤礦職工!”

不過,全運會畢竟不是“自家的舞台”,如工運會那樣更貼合職工體育的賽事的銷聲匿跡,對職工體育的影響、群眾體育的牽制是難以估量的。大部分行業體協負責人均在接受工人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全國近4億職工,這麼龐大的群體,職工體育活動必須要“激活”!

(敬請留意《在失望中尋找希望——中國行業體協的角色變遷(下)》)

(責編:張帆、楊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