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梁用這樣一個詞來形容自己走上體育之路的原因——“陰差陽錯”。“我完全是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開始了與奧運會的第一次接觸。”
中新網北京1月4日電 (記者 杜燕)“工作十分認真,待人很細致,在與國際奧委會的溝通、協調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曾任北京奧申委副主席的蔣效愚追憶起與何振梁共事的8年時光,滿滿的是對“奧運老人”和“體育外交家”的贊賞。
1月4日,何振梁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他與體育結緣50年,是新中國體育先行者、新中國體育歷史的見証者和體育外交家,更是北京申奧由失敗到成功的標志性人物。
“何老為圓中華民族百年奧運夢想,在申辦和舉辦北京奧運會期間做出了重要貢獻”,蔣效愚接受中新社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何振梁嚴謹工作、細致待人的處事原則,在與國際奧委會的溝通、協調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也深深印刻在他的腦海中。
2000年,蔣效愚與何振梁相識。在蔣效愚的眼裡,那時的何振梁特別希望奧運會能在北京舉辦,這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百年奧運夢想,也是幾代體育人的夢想,因此“何老工作十分認真,工作要求很高。”
2001年初,何振梁作為北京申奧團陳述人之一,參加申辦2008年夏季奧運會,這是何振梁第二次為北京、中國而努力。“何老為法、英文本的定稿付出了極大心血,特別是法文,他親自把關,進行定稿。”
蔣效愚提到,當時新的申辦規則規定,不允許國際奧委會委員訪問申辦城市,也不允許申辦城市“走出去”拜訪委員。為了讓國際奧委會委員們能更多了解中國、了解北京,何振梁想了許多辦法,“不讓見面,他就郵寄相關材料,還設計和制作了許多視頻,包括北京文化、風光、人文歷史等,尤其是把這些資料翻譯成英語、法文時,他必定親自上陣,給予很多建議。”
除了詳實的“硬貨”,何振梁還有“溫柔锏”。蔣效愚告訴記者,每到聖誕節、新年元旦,何振梁都會給委員們郵寄“中國造”賀卡,從設計到版式,他的要求是“要有中國特色,要溫馨。”,甚至委員們生日也會寄去祝福的賀卡。
“這些小事兒上做得很細致,更能打動委員的心。”在蔣效愚看來,何振梁的真情和付出得到了回應。
2003年3月28日讓蔣效愚印象深刻。在瑞士洛桑的國際奧委會總部大樓內的會議室裡,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按照慣例要在會徽樣本上簽名確認。
“出乎意料的是,羅格表示‘我要以你們中國特有的方式來確認會徽!’”。蔣效愚表示,羅格從印盒裡取出印章,飽蘸紅色的印泥,在會徽樣本左下方蓋上印章,“羅格之印”四個漢字躍入眼帘。隨后,羅格又在會徽樣本上簽名。
據蔣效愚了解,羅格的這枚中國印是何振梁委托中國篆刻家用壽山石專門篆刻的。
蔣效愚透露,如今,那個會徽樣本上已成為珍品,存放在奧運博物館中,“除了獨一無二的‘羅格之印’外,還有羅格的親筆簽名,其他國家的會徽設計不會有雙重確認。”
談到何振梁老人的逝世,蔣效愚認為是一種損失。他稱,何振梁與奧運結下了一輩子的情緣。在申辦奧運會的那些年裡,他奔走、協調﹔奧運會后,雖然身體不佳,卻不忘弘揚奧運精神、傳承奧運遺產。
蔣效愚稱,何振梁一直是國際奧委會文化和奧林匹克教育委員會主席,而自己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參與成立北京奧運城市發展促進會並擔任副會長,與何老一起在中國推廣奧林匹克教育。
“也是因此,在顧拜旦誕辰141周年之際,我和何老曾一起到北京四中,與青少年一起紀念顧拜旦誕辰,並向中學生們贈送《中學生奧林匹克知識讀本》。”蔣效愚表示,何振梁一直參與並支持奧林匹克教育,尤其注重對青少年的教育。
如今,北京正積極申辦2022年冬奧會。蔣效愚說,何振梁一直很關注北京此次的申辦,希望體育界人士繼續努力工作,“爭取把冬奧拿下,這也是何老的願望。”(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