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梁之子:父親申奧時就為家人留下“遺書”

2015年01月06日20:30  來源:中國僑網
 
原標題:何振梁之子:父親申奧時就為家人留下“遺書”

  中新社北京1月6日電 題:何振梁之子:父親申奧時就為家人留下“遺書”

  中新社記者 張子揚

  父親離開兩日,何陽的兩鬢不知不覺冒出許多白發。

  呆坐在沙發的角落,已步入知天命年紀的他,偶爾會望著客廳中央懸挂著的父親肖像走神,電視櫃裡擺放著的CD機,還存放著何振梁生前喜歡的古典音樂,只是他生病這三年來,再無人打開過。

  “父親非常喜歡貝多芬、莫扎特的鋼琴曲,休息時聽上半個小時,他會覺得全身愉悅,什麼壓力都沒了。”談及父親的業余愛好,何陽說,“讀書、看報、聽音樂,幾乎伴隨他走過了一生”。

  何陽告訴中新社記者,“這些CD會一直存在抽屜裡,估計誰也不會再聽了,以免打亂碟片原來排放的順序”。

  兩天前的15時50分,中國奧委會名譽主席、前國際奧委會副主席何振梁因病在北京與世長辭,享年85歲。

  這座位於北京海澱區某小區的民宅,是何振梁生前最后居住過的地方,室內布局全部按照老人喜歡的樣式,整潔、溫馨。

  屋內到處可見與奧林匹克相關的元素,一面已經發黃的五環旗,擺在了客廳最醒目的位置。而在沙發背后的展示櫃內,陳列著多座何振梁生前獲得的獎杯,還有摩納哥國王授予他的勛章,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贈予他的獎牌……

  在老人的書房,至今仍收藏著多年來他出席國際奧委會時的講話稿,北京申奧時的英、法文陳述稿、以及近三十年來有關國際奧委會全會的資料,從1977年至2011年,滿滿記錄著何振梁的奧運人生。

  “這些資料都是母親幫父親整理的,他們是夫妻,更像是工作中的搭檔。”倚靠在父母共同工作過的書桌旁,何陽低聲說道。

  按照何振梁生前遺願,家中不設靈堂,不放哀樂,但一些親友還是送來了白色菊花,為老人送上最后的祝福。

  何陽說,“父親希望自己平靜走完一生,算是遂他願了。但母親年歲已高,經不起刺激和打擾。這兩天家人會陪著母親外出走走,換個環境,也許對老人是種安慰。”

  據何陽透露,父親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一直還擔心母親的身體,不想讓她傷心,怕她未來沒人照顧。

  “家人很清楚父親牽挂什麼,臨終前,我告訴他,會留用之前看護了他兩年多的護工,未來繼續照顧母親。”何陽說,“爸爸聽到這番話,笑著流淚了。”

  “父母從未曾紅過臉,甚至可以說是相敬如賓。不管父親在外工作多麼成功,回到家裡就是一個普通的丈夫、父親。”何陽告訴記者,“媽媽不會燒菜,爸爸給她當了一輩子的廚師。”

  在他看來,母親盡管不善於料理家務,卻是父親工作時的好幫手,從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辦奧運會,到2008年成功舉行,母親付出的心血不比父親少。直到現在,談起申奧的細節,老太太都是如數家珍,能娓娓道來。

  “只是,父親的離去讓媽媽傷心不已,這道坎怎麼過,我們都沒有思想准備……”

  在兒子的記憶中,何振梁這一生都在為中國的奧林匹克事業奔波著,即便身患重疾不得不棲身於病榻,依舊未曾停歇。

  何陽說,在北京第二次申奧前,父親腎功能就出現了問題,但他不聽家人的勸告,硬要堅持到奧運會后再做透析。母親在一旁流淚,卻隻能妥協。

  “提到工作,他有自己的主意,誰也不會聽。”何陽說。

  然而在何振梁去世后,坊間仍傳出過去有人對他的指責:例如“不聽招呼、自作主張,做出與國家申奧總方針相悖的事情”等。

  “父親對我說過,他在國際組織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整個中國,國家的利益永遠在首位。但為什麼還有人不理解他?他做了這麼多只是為了自己的榮譽嗎?”

  何陽沉默許久后,他給記者翻出了父親生前與母親留給子女的“遺書”,上面寫道:“留交:陽陽、真真。如我們遇意外,可拆看。我們如平安返家,則原封不動。”

  這封信寫於2000年,正值北京申奧的關鍵時刻,何振梁多次出訪向各奧運會委員“拉票”,為北京爭取機會。那時,拖著病軀的他累計飛行裡程超過了64萬公裡,最緊張時,三天之內竟兩次邁出國門。

  “父親就怕外出時有什麼不測,才留給我和妹妹這封信,他是在玩命啊!”說完這句話,何陽轉身用手捂住了雙眼,一度泣不成聲。

  “現在誰也不願打開這封信,就讓它靜靜地陪伴著母親好好活著吧。”何陽說,“對我來講,這封信就是對父親的一個念想,時不時看看它,知足了。”(完)

(責編:胡雪蓉、楊磊)

體壇熱點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為民族復興創造良好人口環境(人民時評)
  2. 中共遼寧省委組織部公告
  3. 全國政協委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
  4. 喝牛奶有四個禁忌,一定要了解!
  5. 七冶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委員、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