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葉嘉利
最近有一則稿件在網上流傳開來,是一份關於CBA國內球員年薪的榜單,易建聯以1000萬元居首,孫悅700萬元位居次席,二三百萬的在榜單中也能排個前十。相比溢價泡沫嚴重的中超來說,CBA球員的身價自然是沒法比的,不過這相比十年前,CBA球員的工資已經有了大幅提高。市場越來越紅火,工資水漲船高,也是理所當然的。
別光看這些幾百萬年薪有多麼耀眼,實際上在CBA拿到百萬以上年薪的球員少得可憐。阿聯的1000萬年薪在CBA是天價,但是換成美元也就是一百來萬,在NBA也就是個老將底薪。除了百萬土豪之外,CBA大部分球員薪水在幾十萬,剛入球隊的新人拿得最少,有的隻有十萬。
不跟NBA球員上千萬美元年薪相比,也不和中超球員動輒數千萬轉會費相比,就是和CBA裡的外援比,國內球員的薪水也是不夠看。克拉克來到高速男籃,僅僅是打下半個賽季,65萬美元輕鬆到手,也就是將近400萬元人民幣。關鍵在於,高速男籃的戰績在克拉克到來后並沒有好轉,如今幾乎與季后賽無緣。再看看拿到120萬美元的拉杜利察,與高速男籃和平分手,他一共為高速男籃打了14場比賽出戰371分鐘,每場球拿到近8.6萬美元,在場上每一分鐘就能賺3235美元。從單價上來說,拉杜利察也是一個天價。倘若用這幾百萬人民幣買來一位國手球員,高速男籃本賽季戰績是否會有轉機?
外援的價錢與國內球員十分不對等,得分靠外援,季后賽靠外援,所有的都得靠外援,這是很多CBA球隊的通病。CBA的外援和三外援政策已經從糖果變成了毒品,本來是希望聯賽更精彩,提高聯賽水平,如今卻讓聯賽變得畸形,誰都知道依賴外援不好,但是哪個俱樂部都不想戒掉。
按理說,CBA現在是越來越紅火,稍微打出個名堂,在國內也算得上是名人了,工資也不至於太寒磣。但是,最阻礙球員身價的,實際是不流暢的人才交流體制。在全運會打出成績,留住籃球人才,是每個地方體育局的重要任務,培養年輕隊員也成了很多CBA隊伍的政治任務。地方體育局不放人,籃協不能注冊,隊員就去不了別的隊伍。成為自由球員,這才是提高身價的正道。
球員市場不自由,相比之下,CBA的教練卻活躍得多。著名籃球評論員蘇群說,CBA教練就像坐公交,上崗就像上車那麼簡單,下崗也像公交到站這麼簡單。都說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在CBA卻是鐵打的兵流水的教練。這個教練不行,馬上換另一個,每個賽季打完,可以發現幾乎1/3的球隊都換了教練。目光短淺、急功近利,這是很多CBA隊伍的通病,換教練也成了CBA聯賽的一大特色。
易建聯隻有一個,花1000萬如果買不來他,不如花幾百萬,買個楊鳴、周琦之流,也是極好的。
(來源: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