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方案》包括引言和十一部分內容,即總體要求,調整改革中國足球協會,改革完善職業足球俱樂部建設和運營模式,改進完善足球競賽體系和職業聯賽體制,改革推進校園足球發展,普及發展社會足球,改進足球專業人才培養發展方式,推進國家足球隊改革發展,加強足球場地建設管理等。《方案》的制定,標志著中國體育朝著建設體育強國的更高目標前進,足球的改革作為體育改革的突破口和試驗田,將起到極為重要的引領示范作用。
著眼長遠與夯實基礎相結合
長期以來,中國足球受到出線足球、金牌足球、功利足球的思維束縛,違背發展規律,始終無法走上正確發展的道路。由於人才培養沒有跟上,中國足球逐漸到了幾乎無人踢球的窘境。2009年,中國注冊的職業足球人口隻有6972人。在以奧運會、全運會金牌為主導的體育價值體系內,由於足球在這些大賽中金牌數量少,本身又資金投入大、人才培養周期長、成才率相對較低,逐步被“邊緣化”,各地體育部門發展足球的積極性大幅降低。
16日公布的改革發展方案特別強調:著眼長遠與夯實基礎相結合。加強頂層設計,注重戰略實施﹔夯實足球發展的人口基礎、設施基礎、管理基礎、文化基礎,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同時,《方案》還把發展足球運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實行“三步走”戰略——
近期目標:改善足球發展的環境和氛圍,理順足球管理體制,制定足球中長期發展規劃,創新中國特色足球管理模式,形成足球事業與足球產業協調發展的格局。
中期目標:青少年足球人口大幅增加,職業聯賽組織和競賽水平達到亞洲一流,國家男足躋身亞洲前列,女足重返世界一流強隊行列。
遠期目標:中國足球實現全面發展,足球成為群眾普遍參與的體育運動,全社會形成健康的足球文化﹔職業聯賽組織和競賽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積極申辦國際足聯男足世界杯﹔國家男足國際競爭力顯著提升,進入世界強隊行列。
提了多年的申辦世界杯終於落在紙面,有望付諸實施。
改革推進校園足球發展
《方案》提到,“推進校園足球普及。各地中小學把足球列入體育課教學內容,加大學時比重。以扶持特色帶動普及,對基礎較好、積極性較高的中小學重點扶持,全國中小學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在現有5000多所基礎上,2020年達到2萬所,2025年達到5萬所,其中開展女子足球的學校佔一定比例。完善保險機制,推進政府購買服務,提升校園足球安全保障水平,解除學生、家長和學校的后顧之憂”。
《方案》旨在“發揮足球育人功能”、“促進文化學習與足球技能共同發展”、“促進青少年足球人才規模化成長”。這是一項把校園足球作為擴大足球人口規模、夯實足球人才根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基礎性工程。就在幾天前,記者從人民教育出版社了解到,為貫徹國務院、教育部“足球進校園”的部署,在大量前期研究和論証的基礎上,由足球教育專家、中小學教研員、一線體育教師共同編寫的《中小學校園足球教材》將於本月底編寫完成。這就意味著,未來校園足球的發展也將可以做到有章可循,這對於實施足球從娃娃抓起的戰略有著重大意義。當然,足球進校園,不能只是口號,而是要落到實處。
中國足協與國家體育總局脫鉤
此次改革方案中提到,“中國足協與國家體育總局脫鉤”,但在具體實施中,配套改革措施能否跟上也是足球改革能否順利開展的關鍵因素。經調整組建后的中國足協將在內部機構設置、工作計劃制定、財務和薪酬管理、人事管理、國際專業交流等方面擁有自主權,這涉及到相關人財物的政策適應和行業管理問題。而足球改革還涉及到財政、稅收、土地管理等方方面面的改革配套能否跟上、形成合力的問題,需要做大量的協調推進工作。
足球改革過程中要處理好深化改革與加強管理、遠景目標與當前任務、足球管理部門與其他社會管理部門統籌協調等關系,避免將改革問題簡單化或急於求成、畢其功於一役的想法。任何改革都很難一帆風順、一蹴而就,足球改革同樣如此。(丁瑤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