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隊上一場與海地隊的熱身賽中,國足主帥佩蘭的換人受到了外界肯定。足球比賽裡,主教練的換人調整也是一門學問。昨天接受北京晨報記者採訪時,資深足球評論員孟洪濤認為,換人不僅可以體現出主教練對比賽的理解、掌控,更是對綜合能力的一種考量。在對換人的處理上,也可以看出球隊主帥的執教風格與性格。
換人之類型
主動求變效果往往更好
曾經有人說過:換人可以增加比賽的勝率,但實際到比賽中,換人及是否換人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有時候主帥做出了改變,但收獲的結果卻很糟糕,比如去年亞冠恆大客場不敵全北現代的那場比賽,裡皮賽后痛心疾首:“隊長鄭智受傷后,我沒有換上對位的中場隊員,而是換上了邊后衛,讓金英權頂到后腰位置。這個錯誤讓我們輸掉了比賽,我執教三十多年都沒有犯過這樣的錯誤……”同樣,成功換人的經典案例也有很多,在去年世界杯荷蘭隊與哥斯達黎加的較量中,范加爾在加時賽最后時刻換上了替補門將克魯爾,而正是他在點球中兩度扑出對方點球,幫助荷蘭隊順利過關。
在孟洪濤看來,換人有不同類型:“大體上分為被動調整和主動調整,被動調整一般是教練員針對場上出現的傷病、紅黃牌情況進行變化。主動調整則是通過比賽看出問題。有時候是教練自身安排陣容時出現偏差,通過及時調整來彌補自己的錯誤﹔也可能是通過實戰,對對手有新的了解,之前安排的陣容針對性不夠強,會造成在比賽中效果不佳,教練員這時會主動求變,這都是比較積極的變化。”
足球場上還有一種情況,一套首發陣容扛到底能收獲理想結果﹔也有一些比賽是因為主帥的換人調整過晚,遭受了災難性打擊。孟洪濤告訴記者:“足球比賽中確實也有很多以不變應萬變的例子,當教練員認為自己這套陣容可以駕馭比賽,並且最后能取得好結果的時候,一般就不會輕易變化,或者是換人時隨意一點。也有些教練在這方面比較固執,執拗於自己的理念,但實戰中的效果並不好。比如前一段時間范加爾帶曼聯的比賽,受到了很多批評,他之后進行了調整和變化,但其中一些變化是外界早就認為應該做出的。所以到底是順應民意,還是他自己認識到了問題,這就不得而知了。”
換人之個性
裡皮的應變是中超最佳
對於不同個性的足球教練來說,他們都有各自的換人風格。比如溫格在換人方面相對保守,而當年的弗格森的換人常會被稱作“賭博”。
孟洪濤認為:“確實有很多教練在換人上是會冒險的,敢不敢冒險也是一名教練魄力與能力的體現。尤其是單場比賽,鋌而走險是應該的,但好的教練會進行評量,即我付出的代價是會有所收獲的。也有些教練同樣會冒險,但就是毫無理由的賭博。”
與此同時,換人也能體現出一名教練員對於球隊的掌控。孟洪濤舉了裡皮的例子:“裡皮對比賽的認知能力非常強,尤其是在中超這個層面上,而且他有充裕的選擇余地。同時,他對更衣室是絕對掌控的,當他要做一個比較大的調整時,不會出現什麼問題——他帶恆大時有過開場20分鐘就換人的情況,這對球員的打擊是很大的,但裡皮敢於這麼做,更重要的是,球隊內部不會因此出現問題。”
換人之門派
穆裡尼奧引領足壇潮流
現代足球不斷發展,對主帥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孟洪濤表示:“對於不少教練來說,換人一般有相對固定的時間,有些固執、變通少的教練可能更多地根據理論知識來進行調整,而他們可能很快被淘汰。現在更需要的是智慧型教練,比如隻為了確保實現贏球這個目的,去實行合理切實的戰術,穆裡尼奧就是這種類型的。”
毫無疑問,執教場次越多的教練越有經驗,對比賽的認知和判斷會更准確,但教練也有自己的體系或者模式,孟洪濤認為:“教練員都會有一套屬於自己的體系,或者他是在這個體系中成長起來的,比如裡皮,作為從意甲出來的教練,他有一套完整的體系,幾乎不可能輕易改變。不過好的教練不會受制於僵化的體系,穆裡尼奧算是什麼體系?他就是贏球體系,他隻選擇他認為最好的、能帶來效益的。所以有門派固然好,但無門無派的反而讓人抓不到針對點。”
回顧佩蘭換人妙手
2014.6.18 熱身賽 中國 2-0 馬其頓
68 高迪登場 20分鐘后進球
2014.9.5 熱身賽 中國 3-1 科威特
60 於漢超登場 4分鐘后進球
2014.10.10 熱身賽 中國 3-0 泰國
46 孫可登場 36分鐘后進球
62 楊旭登場 25分鐘后進球
2014.12.13 熱身賽 中國 4-0 吉爾吉斯斯坦
46 楊旭登場 33分鐘完成梅開二度
2014.12.17 熱身賽 中國 2-0 吉爾吉斯斯坦
70 郜林登場 4分鐘后進球
78 楊旭登場 1分鐘后進球
2015.1.3 熱身賽 中國 4-1 阿曼
68 楊旭登場 12分鐘后進球
2015.1.14 亞洲杯 中國 2-1 烏茲別克斯坦
66 孫可登場 2分鐘后進球
2015.3.27 熱身賽 中國 2-2 海地
46 楊旭登場 12分鐘后進球
81 於大寶登場 15秒便破門
八場比賽中,替補登場的球員共打進12粒進球,佩蘭的臨場應變功力實屬上乘。孫可、楊旭、於漢超和於大寶是這隻國足的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