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體育>>體育產業
人民網>>體育>>正文

體育產業的“空白”既是機遇也有風險

徘徊在體育創業與就業路口的大學生

梁璇

2015年04月09日08:25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預報名創造了10分鐘內超過32支球隊‘搶’名額的紀錄,微博在短短48小時內擁有了4000多粉絲,最終報名球隊超過預期的64支,參賽球隊覆蓋了廣州十幾所主要高校。”這是去年中山大學一個在校大學生體育創業團隊,通過一場五人制足球賽引起社會關注的數據。盡管團隊此后獲得了不少“接單”機會,甚至已經開始研發線上產品,但在離畢業季不到3個月的時刻,“困擾”還是來了。

“畢業導致成員流動的現象非常普遍。”這個90后創業團隊成立的威五公司有32名成員,團隊帶頭人是中山大學大四學生吳桐,“昨天,學校團委和創協召開了中山大學創業團隊招聘會的准備會議,很多團隊面臨畢業問題,一部分同學選擇留校讀研,在讀研的過程中繼續運作創業項目,這是大家比較欣賞的一種做法。”而威五團隊同樣面臨核心主力即將畢業的狀況,“通過自然篩選及挽留,現在畢業的人裡,有3個願意全職留下來繼續做,這個數字比較令人欣慰,一般團隊隻能留一兩個。”

在這個團隊裡,僅有少數人的學科背景與體育有關,“更多的來自社會傳播和工商管理等學科。”就讀於哲學系的吳桐,最初以“球迷”的立場才把創業的方向鎖定為足球,“我接觸過以前的中國足球,所以足球給我的預期一開始很低。”但隨著社會對足球關注度的提升,吳桐意識到“足球是大熱,關鍵這是一個大學生創業能夠涉足的領域。”記者通過對多名大學生創業者的採訪了解到,通常情況下,硬件創業或者高科技專利創業等領域,“學生根本做不了。”而且,“專利一般都是教授的,還要經過授權和技術入股,真正好的技術,大部分都給大企業拿去創造收益了,輪不到學生。”因此,市場需求大、技術門檻較低的體育產業,便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了空間,吳桐幽默地總結創業時的沖動:“在風口上,豬可能也會飛起來,我們也是運動愛好者,為啥不拼一把?”

可投身其中之后,吳桐才發現創業的困難超乎想象。社會對大學生創業公司的能力和誠意普遍不太信任,“覺得他們不靠譜,懷疑他們在忽悠。”而在吳桐創業之初,國家對足球改革的具體方案也尚未出台,在具體的操作中很難得到政策條款的支持,“包括大學生創業所謂的綠燈,我們走了一遍注冊公司的流程也沒能找到,所以,在遇到這方面困難的時候,更多的是自己嘗試克服,實在搞不定的,會請教中大校團委的老師和已經畢業正在創業的師兄師姐,然后再做調整。”

“缺乏資源、資金和經驗”是吳桐這樣的大學生在創業之初的普遍劣勢,威五團隊的啟動資金,就是吳桐此前運作創業項目的積累,再加上其他成員的東拼西湊,“不是很多。”而運作賽事的資金主要依靠贊助商,以五人足球賽為例,當時創業團隊裡的招商部,接觸過體育用品、飲料、電子器材、文化公司和互聯網公司等不下50家企業。而舉步維艱的歷程並非個案,“當時向銀行貸了款,還向家裡借了一些。”同樣在進行體育創業的首都體育學院畢業生張超,並沒有因為自己出身體院而比其他人“少走彎路”,創業初期,由於對財務方面知識的缺乏,“沒有搞清淨利潤和資金流,最后算下來公司虧損了兩萬多元。”但經歷了這些“創業的必然過程”后,“現在公司的運轉還算不錯,去年的業績翻了3倍。”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能在市場深海中堅持出水,吳桐表示:“對大學生而言,創業能超年齡段地聚攏一批合伙人去闖一番事業,超年齡段地接觸社會的方方面面以開展業務,超年齡段地承擔各方面的壓力。”而最能體現“超年齡段”的,正是他們在學校生活與創業生活間的輾轉與徘徊。

“白天上課,晚上開會,半夜寫策劃。”讀兩個學位加上創業,讓吳桐的大學生活“很少有娛樂活動”,而團隊成員同樣面臨課業與創業難以分身的壓力。吳桐回憶,在籌備五人足球賽期間,很多課與辦賽時間有沖突,“少了一批高管很容易會亂,團隊當時隻有32個人,雖然很不情願,但還是分了層,每層都有具體對應的任務,少了一個就等於抽了一個脊梁骨,不可替代性都很強,最終可能要我本人到現場協調一些問題。”對那段頻繁折返的日子,“現在想想也是醉了。”但在他看來,身處校園也有優勢,“大學生敢闖,創業試錯成本低,不用因為收入壓力和養家糊口的生活壓力,而被迫選擇一些可能不利於創業發展的方向。”

但在首都體育學院教授楊鐵黎看來,體育產業發展處於初期階段,有很多增長點,很多領域尚不完善,這給體育創業提供了很多機會,“可優勢同時也是弊端”,發展初期的不成熟,同樣令體育產業具有“風險較高、附加值不高”等特點,因此“還要以體育產業為核心資源,借鑒一些發展相對成熟的其他產業經驗,與其他業態進行融合。不能單純地就體育創業而創業。”

目前,大學生創業多集中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因為軟件門檻比硬件創業門檻低,不需要太多的資源,學生自己敲代碼就可以做出產品,成本很低。”吳桐表示,如果體育和互聯網結合,或者在傳統價值鏈中找到可以優化的部分,“在盡量不影響一部分人利益的前提下,盡可能優化現有社會的價值利用率,那麼,這個創業項目是很值得去拼博並成為事業的。”

抱著這樣的信念,同樣面臨畢業的吳桐並不在創業與就業間糾結,對他而言,創業的成長過程相對持續,就業的成長速度相對較慢,學新東西的速率會慢慢下降,“為了讓自己保持快速的成長,我願意投身創業。”而未可知的那些風險與挑戰,在他看來也是正常就業不可回避的問題,“隻不過那個可能演變成‘辦公室文化’,而創業的困難可能變成馬雲說的‘麻煩’,本質差別並不大。”更關鍵的是,他已經具備繼續創業的“底氣”,五人足球賽后,團隊接到的活動已經讓公司扭虧為盈,“我們企業已經光榮納稅了。”

(責編:溫靜、胡雪蓉)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