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韓國光州7月4日體育專電(記者劉寧 張榮鋒)第二十八屆世界夏季大學生運動會3日在韓國光州正式拉開帷幕。經過50多年的長足發展,這一有著“小奧運會”美譽的體育盛會規模不斷擴大,但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大運會的誕生
大學生體育運動起於何時?也許沒人能夠給出具體的日期。早在十九世紀初期,英、美和歐洲等建立現代大學的國家就開展了全國性的大學生體育競賽。但直到二十世紀初期,各國才建立起國家大學生體育協會。1905,美國組建“校內業余運動員協會”和“國家大學業余運動員協會”(NCAA),此后法國、波蘭、匈牙利等國相繼成立了全國大學生體育組織。
20世紀初葉,法國人讓·珀蒂讓有了組織“大學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想法。在與他的同胞、“奧運之父”顧拜旦商議后,他決定在這一運動會中不使用“奧林匹克”的字眼。1919年,在珀蒂讓的努力下,最早的世界大學生運動組織——“世界學生聯合會”(CIE)在法國的斯特拉斯堡成立,他也理所當然的當選了該組織的第一任主席。
CIE成立后,在1923年5月舉辦了首屆世界大學生錦標賽,比賽地點設在法國巴黎,吸引了10個國家的學生參賽。從1924到1939年,世界大學生錦標賽隻在夏季舉辦,直到1928年才在意大利的阿姆皮佐舉辦了第一次冬季世界錦標賽。
二戰的爆發扼殺了大運會的萌芽,國際大學生體育運動一度陷入低谷。戰后的1949年,在盧森堡人施萊默的推動下,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FISU)誕生。FISU成立后就舉辦了“世界夏季和冬季周”,也就是現在夏季大運會和冬季大運會的雛形。
1959年,FISU和意大利大體協在都靈舉辦了首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大運會”的名字及FISU會旗“U”字旗在都靈誕生。世界大運會規定參賽選手隻限在校大學生和大學畢業不超過兩年的選手,每兩年舉辦一屆。
在過去50多年的時間裡,世界大運會得到長足的發展,規模逐步擴大,由第一屆比賽7個大項60個小項985名運動員參賽,發展到現在21個大項272個小項近萬名運動員參賽。一批世界著名的運動員,像田徑運動員邁克爾·約翰遜、籃球運動員拉裡·伯德等從世界大運會走向奧運會領獎台。到現在為止,共舉辦了28屆夏季大運會和27屆冬季大運會。
大運會的“中國情結”
從大運會誕生起,中國就與它結下難解之緣。
1959年第一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中國就派代表團參加了部分田徑項目比賽。1975年,中國大體協被接納為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正式會員。從1977年第九屆起,中國派團參加了迄今為止的歷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
此外,中國還承辦了兩屆夏季大運會和一屆冬季大運會。2001年,第二十一屆夏季大運會在北京舉行,10年后,深圳承辦了第二十六屆夏季大運會。2009年,第二十四屆冬季大運會在哈爾濱舉行。
空前挑戰
近年來,在職業化、商業化大潮的強烈沖擊,一些頂尖運動員因世界大運會沒有可觀的出場費而開始放棄參賽,使得比賽吸引力大打折扣。而隨著比賽規模不斷擴大,參賽人員逐屆增多,世界大運會的承辦費用也越來越高,讓承辦城市越來越難以承受,世界大運會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巴西首都巴西利亞1月6日宣布,由於難以承擔辦賽成本,放棄舉辦2019年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在2013年11月選擇巴西利亞為2019年夏季大運會的舉辦城市,當時巴西利亞的競爭對手,阿塞拜疆的巴庫和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均宣布退出申辦。此前大冬會也剛經歷過“棄辦”風波,原本定於2013年初承辦第26屆大冬會的斯洛文尼亞馬裡博爾市突然於前一年宣布放棄,意大利的特倫蒂諾緊急接手,賽會也被迫推遲至當年12月舉行。
盡管國際大體聯此后已重啟2019年夏季大運會的申辦,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城市公開表示有意願舉辦這一賽事。確定第30屆大運會的舉辦地,將是國際大體聯接下來所急需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