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能測試成了學生軍的“攔路虎”。
技術動作的規范性有待提高。
CBA選秀元年舉辦的訓練營上周末在京舉行,17名隊員進行了兩天多個項目的測試,20家CBA俱樂部代表到場觀摩。但從外界反應來看,對大學生球員進入職業隊並不樂觀。北京晨報記者前往探營,請幾家俱樂部“球探”分析了參選球員與職業球員的不同。
差距
1
術業需專攻 精力被分散
“來之前我也了解了一下,不少參加選秀的隊員都是CUBA這些聯賽的佼佼者,但高校聯賽畢竟還是業余聯賽。”某北方球隊的一位教練告訴北京晨報記者,通過兩天的訓練營,他確實發現大學生球員與職業球隊有差距。
在他看來,高校球隊和聯賽水平是主要原因。“首先,高校教練的執教能力與職業教練有差距。職業教練與隊員朝夕相處,在聯賽裡摸爬滾打多年,有了豐富的實戰經驗。有的大學教練可能有過帶職業隊的經歷,但帶大學生球員和帶職業隊肯定是不一樣的。”據了解,目前參加CUBA聯賽的大學校隊教練普遍都有一個身份——教師,這與籃球專業隊教練是兩種職業。
另外,CUBA聯賽的參賽高校均為綜合性大學,隊員分布在各個專業,自然不能像職業球員一樣在訓練上投入精力。
差距
2
身高有限制 體能需加強
一位南方球隊的教練也認為,目前國內高校的培養體系尚不能達到為CBA球隊輸送人才的需求。“具體說,球員的身體條件,特別是身高,決定了他們想在CBA立足並不容易。”這位教練告訴北京晨報記者,參加訓練營的球員中,大部分外線選手的身高在1.9米上下,“現在CBA球隊的外線,1.95米都不算高。賀天舉、孫悅已經超過2米了,孫悅在北京隊大多數打的還是一號位。”
在觀摩最后一天的對抗賽時,來自北京工業大學的馮聖森給幾位教練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外線5投4中,個數和命中率遙遙領先其他選手。“小伙子籃子很准,但是身體太吃虧了。”資料顯示,馮聖森身高1.88米,體重隻有75公斤,“他的對抗能力不足,但是身體是可以練的。”另一支南方球隊的代表發表了這番觀點。
第一天幾項身體指標的測試,大學生球員交出的答卷成為與專業隊存在差距的直觀証明。17趟折返跑,參選隊員無一達到CBA體測標准。體能劣勢在對抗時尤為突顯,“下半場明顯跑不動,防守強度、質量都在下降。”場邊觀戰的教練指出。第四節,一方的兩名內線球員根本沒有回到本方半場參與防守。“這在職業聯賽中根本不可能出現,誰都知道防守才是立足之本,在場上不回防,一定會被教練狠批的。”
差距
3
技戰術薄弱 年齡不佔優
另一方面,幾位專業人士一致認為,大學生球員的個人能力和戰術素養也需要培養。
他們坦言,通過一場對抗賽完全可以了解一名球員的實力和潛力。一位教練員這樣總結自己的印象:“太眼前一亮的球員,真的沒有,都有明顯的短板。特別是技戰術層面,解決起來不太容易。我看了一下他們的資料,大部分都二十三四歲了,都打不了青年聯賽了。”
華南球隊的代表透露,不久前看過所在俱樂部青年隊參加俱樂部杯,“明顯可以感覺到十幾歲的孩子們打球比他們(大學生)球員有體系,他們打得太隨性。另一方面,有的球是戰術跑出來了,球處理有問題,比如沒傳到位,或者選擇不合理。”該代表也分析,可能跟隊友之間不熟悉有關,“畢竟是場選秀,每個人都想表現自己。”
差距
4
與其秀得分 不如秀特長
在眾多努力表現自己的隊員中間,來自西安交通大學的賈天塵隻得到5分,但3次助攻2次搶斷的數據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他在一號位上的表現。“他屬於團隊型的球員,處理球很合理,傳球功夫不錯。不急於去表現自己和得分,而是一直在串聯。”幾位專業人士在交流過程中也對他予以肯定。北京晨報記者得知,賈天塵曾是北京青年隊中的一員,與陳世冬、朱彥西、王鑫磊等人曾是隊友。
“那有這樣的表現就很正常了,青年隊比大學隊的訓練還是更系統。”一位北方球隊的教練介紹,“反而他這樣類型的球員更有希望打動職業隊。雖然來參選的都是各大學隊的頂尖選手,但放在CBA你的優勢可能就沒有了,所以要學會在球隊中當好角色球員。一提到大學生球員,都會想到劉子秋、曾令旭,他們剛進CBA都不是球隊的主力,慢慢才找到自己的位置。”
北京晨報記者 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