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石家庄8月4日電(記者 白林)4日,長城腳下雞鳴驛,平靜如往昔。69歲的武正山老人正給游客講解雞鳴驛的歷史。提到剛剛過去的申冬奧成功,武正山還是有些激動。
“趕上這麼重要的大事,我們小山村裡人的腰杆也硬起來了,現在最希望的就是能接待更多游客。”武正山說。
武正山所在的雞鳴驛城位於張家口市懷來縣,是中國古代傳遞文書的人中途換馬和休息的地方,在明清時期一直是北京通往西北的重要中轉站。
“當年八國聯軍入京城,慈禧太后西逃時就曾住在雞鳴驛。”武正山講起歷史來頭頭是道。
雞鳴驛代表著張家口曾經顯著的交通地位。作為北京的北大門,1909年,由詹天佑主持建成了中國人自行勘測、設計、施工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
在當時,京張鐵路是中國人民和中國工程技術界的光榮。張家口北站是中國近代史和中國鐵路史上劃時代的標志性建筑,見証了張家口百年發展的歷程。從2014年7月1日起,京張鐵路百年不朽的鐵軌,隨著已存在105年的張家口北站一起退出歷史舞台。
如今,申冬奧的成功將使另外一條連接北京和張家口的鐵路——京張高鐵建設加速推進。這條高鐵預計2019年通車,屆時北京到張家口隻需50分鐘。
這讓武正山很是興奮。他說,目前從北京到雞鳴驛還不是特別方便,等京張高鐵開通后,從北京到懷來也就幾十分鐘的時間,到時候游客必然增加。
同樣興奮的還有在雞鳴驛城內開客棧的楊冬雪。他家的客棧有15間客房,能容納30個人。
“現在北京過來的客人非常多,高峰時經常爆滿。還有不少外國人來雞鳴驛,說是喜歡這裡的建筑。”楊冬雪說,眼下他正忙活著投資擴大客棧規模。
雞鳴驛城現有380戶1000多人,大多祖祖輩輩生長在這個小山村裡。這座曾經灰土漫漫、沒法走路的小城,現在有了像樣的道路﹔過去吃水有困難,現在自來水到家﹔過去燒秸稈,現在用煤氣……
按照武正山老人的說法,“腰杆硬了”,越來越多的小城居民希望“能走出去見見世面”。現在,他們同樣希望有更多的人到這裡看一看、坐一坐。
如雞鳴小城一樣,張家口同樣渴望和“外面的世界”交流。雖然歷史上一度是中蒙俄的貿易交易中心,但直到1995年張家口才正式對外開放。近年來,張家口一直以京津水源地的角色出現,經濟發展相對滯后。
申冬奧的成功,讓這座古城自此登上了世界級的舞台。盡管還有七年時間,但熱情已經在這座城市釋放。
“我會從現在起就做一名志願者,向人們宣傳環保和文明禮儀。”家住張家口市涿鹿縣的薛在海說。這位71歲的老人,曾在今年春節期間用6天時間步行160公裡到達崇禮縣,為申辦冬奧會加油助力。
對於65歲的劉振瑛來說,申冬奧的成功,讓他還覺得自己還有用武之地。劉振瑛是當地頗有名氣的“草根專家”,當年他從導游做起,深入張家口的大街小巷,挖掘歷史文化故事,已經撰寫出版了3本文化著作。
在劉振瑛看來,張家口文化旅游資源豐厚,擁有“東方人類從這裡走來”、“中華文明從這裡走來”這樣的人文歷史名片﹔涿鹿黃帝城是炎帝、黃帝、蚩尤“三祖”合符地﹔像雞鳴古驛那樣的小村落都有說不完的故事……
“將來,我要用更通俗的語言向人們介紹張家口。”劉振瑛說,“因為這裡有太多的好東西還不為多數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