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舉辦了一屆無以倫比的夏季奧運會。14年后,這座奧運之城又將舉辦冬季奧運會。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表示,這在歷史上是第一次,所以將2022年冬奧會的舉辦權交給北京是一項歷史性的選擇。
是什麼促使北京一直沒有放慢追求奧林匹克的腳步?北京奧運城市發展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劉敬民昨天表示,“北京攜手張家口舉辦2022年冬奧會,是城市發展的客觀需要。舉辦冬奧會,說到底是一項民生工程,會讓好處真正落到老百姓身上。”
舉辦雙奧運是歷史必然
由於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此前奧運會大多集中在歐美國家舉辦,后來逐漸向東方傾斜。進入21世紀后,亞洲尤其是東亞地區成為世界經濟新的活躍增長點,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新加坡青奧會、2014年南京青奧會、2018年平昌冬奧會、2020年東京奧運會直到2022年北京冬奧會,也都落戶亞洲。劉敬民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正是由於歐洲經濟騰飛,催生了包括夏季奧運會在內的諸多重要賽事和享譽世界的體育俱樂部。中國作為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人口大國,正在逐漸步入小康社會,舉辦‘兩個奧運’是歷史的必然。”
北京舉辦冬奧會和夏奧會期間相隔14年,一個城市舉辦雙奧尚屬首次,但是一個國家如此則早已不是新聞。日本東京1964年第一次舉辦夏奧會,1972年又舉辦了札幌冬奧會。美國1980年普萊西德湖舉辦了冬奧會,1984年洛杉磯舉辦夏奧會,之間相隔4年,為史上最短。
北京具有冬季運動傳統
舉辦冬奧會,也是群眾體育發展的客觀需求,而且北京具有冬季運動傳統。“我們小的時候經常去滑冰,當時每月工資是40多元,一雙冰鞋25元,我弟弟沒錢買冰鞋,就拿木頭的趿拉板,釘上一個冰刀,拿鞋帶系到鞋上,那時候幾乎隔一兩天,就到我們家附近,中山公園、勞動文化宮的筒子河去滑冰,經常人滿為患。”劉敬民說,“北京的冰球比賽曾經非常火爆,1981年國際冰球C組在首都體育館比賽,一票難求,那時我還在建筑公司工作,費了很大的勁才去看了一場。當時,北京被國家體委定為北方的冰上運動中心城市,特別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冰上運動在北京達到高潮。”
劉敬民說:“崇禮的幾座滑雪場客流量逐年增長,萬龍雪場上個雪季客流量翻了一番。可以說,隨著群眾參與冰雪運動的積極性日益高漲,舉辦一屆高水平冬奧會也是群眾的需要。”
2022年冬奧會將創造3000億元產值
體育既是經濟發展的產物,也對經濟發展形成促進。劉敬民表示,舉辦冬奧會無疑將大大推動體育產業提升。去年,國務院出台《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2025年體育產業規模達到5萬億”的目標。“冰雪運動是體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專家預測2022年冬奧會將創造3000億元產值,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面。”
18世紀末,網球運動、足球大俱樂部大都是這個時期建立和發展的。那麼,這期間發生了什麼?為什麼都是在這個年代出現?劉敬民說:“是經濟實力發展到這個階段,體育從貴族發展到普通大眾。我們國家發展也到了這個時期,到2020年人均達到10000美元,冰雪運動將蓬勃發展。隨著經濟發展,體育人口也在不斷增加,2008年統計數據顯示,定期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口佔到了94.1%,最近又有增長。”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需要
舉辦冬奧會也將大大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成為推動三地綠色發展的巨大動力。“北京2300多萬人口,但是人口眾多給環境、交通帶來嚴重負擔。中央及時提出三地協同發展,申辦2022年冬奧會,給兩市一省一個平台和共同的時間點,共同奮斗的目標。”劉敬民說,“北京與河北省共同籌辦、舉辦冬奧會,7年時間一定要達到國際奧委會的標准,特別是大氣環境的標准。國際奧委會的標准是三位一體,包括體育、文化、環境,這三個是主要奧林匹克價值。這就如同2008年帶動北京環境提升。”
劉敬民還表示北京作為百年奧運史上首個“雙奧之城”責任重大。他說:“在踐行承諾,達到國際奧委會要求的同時,更重要的是促進城市及舉辦地社會經濟發展,提升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同時大力推動群眾體育的開展,傳播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強人民體質,實現體育的核心價值觀。”
文/本報記者 王子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