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田徑世錦賽次日,10000米決賽在“鳥巢”鳴槍開跑,最終,肯尼亞選手包攬冠亞軍,名將切魯伊約特奪冠。跑道上,25名參賽者中沒有東道主選手的身影。曾作為中國田徑“拳頭項目”的女子中長跑今日難掩尷尬。
無 奈
坐在央視解說席上,王軍霞以另一種身份參與到自己熟悉的女子萬米比賽中。跑道上,一眾黑人選手裡確實還有幾個黃種人面孔,但那清一色是日本選手,“紀錄還是我的,但中國運動員卻已經沒人參賽了。”王軍霞的感慨中帶著一抹無奈。她甚至打趣,“這情景弄得我都想下去參賽了。”
直到今天,女子10000米世界紀錄仍在王軍霞的名下,29分31秒78那是她在1993年全運會上創造的。而這個紀錄,也是目前中國運動員在田徑項目中保持的少有的世界紀錄。1991年東京田徑世錦賽,鐘煥娣和王秀婷分獲女子10000米銀牌、銅牌。兩年后的1993年斯圖加特田徑世錦賽,王軍霞和鐘煥娣更是包攬冠亞軍。1996年,王軍霞還斬獲亞特蘭大奧運會女子10000米亞軍。而在王軍霞創造“東方神鹿”神話之后,邢慧娜也曾在雅典奧運會女子萬米決賽中奪得冠軍。
風光不再,別說奪冠創紀錄了,在女子萬米項目中,近年來數屆田徑世錦賽,中國運動員的出席率幾乎都為零。2007年至今的世錦賽和奧運會,中國僅派選手參加了北京奧運會和2009年田徑世錦賽,無人躋身前15名。2009年柏林世錦賽,若不是原馬拉鬆小將張瑩瑩改練萬米跑,中國女子中長跑隊依然無人參賽。而在之后不久,張瑩瑩就陷入禁藥風波——女子萬米的獨苗參賽者從此銷聲匿跡。
無 語
輝煌過的中國女子中長跑沒落已成為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症結究竟在哪裡?
客觀地說,我國女子中長跑隊員的身體素質與非洲選手存在差距。
當年馬俊仁之所以能成就馬家軍一個時代的輝煌,除了他自身有一套理論和豐富的經驗之外,與其所處時代大背景有很大的關系。
女子10000米比賽被列為奧運會項目,是在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上。對奧運會新列項目,我國一向反應敏捷。但在舉國體制、奧運新興項目先行等有利條件消耗殆盡之后,基礎薄弱、人才匱乏的女子萬米項目,淪落到如今的悲慘境地,並非不可理解。當世界各國如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等長跑優勢明顯的非洲國家都重視這些新興奧運項目后,大量的新鮮血液便迅速涌現。
中國女子中長跑衰落的主因,除身體素質劣勢外,后備人才不足是關鍵。運動員在訓練中面臨的艱苦程度,令越來越多青少年及家長望而卻步。
作為一名專業中長跑運動員,每天在枯燥的訓練中跑幾十公裡是家常便飯。中國女子長跑隊前教練陶紹明分析稱,中長跑項目訓練非常艱苦,成才周期又很長。而中國隨著經濟飛速發展,物質水平不斷提高,運動員的訓練動力也大不如前。同時,越來越多家庭不願讓孩子從事如此“低性價比”的運動項目,訓練人口基數驟減,自然難出人才。孫英杰則更為直接地表示,“現在很多家裡就一個孩子,舍不得吃苦,即使練習長跑,訓練強度也上不去。”
不過,田管中心副主任馮樹勇也指出,日本選手身體素質與中國運動員相當,物質生活也優於中國,卻在中長跑項目上長期保持了一定競爭力,“我認為中國運動員還是在意志品質等方面有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