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體育>>評論

中超聯賽雄厚資本“劍走偏鋒”惹人愁

郭劍
2016年01月04日07:30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中超聯賽雄厚資本“劍走偏鋒”惹人愁

  歷來心氣高傲的北京球迷正在焦急等待著北京國安足球俱樂部幾乎可以算做“劃時代”的官方宣言——2015年年底,投資方中信集團決定在不改變球隊名稱(北京國安)、球隊主色調(綠色)和隊徽LOGO的情況下,轉讓北京國安足球俱樂部有限責任公司50%的股份。目前已經有3家公司願以20億元價格與中信集團達成轉讓協議,而國安俱樂部也並不回避“即將簽下千萬歐元級中場外援”的說法。據記者了解,1月中旬國安新帥即將上任,而隨著冬季轉會窗口在新年的打開,時長接近3個月的轉會期也會讓這支失去了奪冠能力的豪門球隊再次配置奪冠陣容。

  中超歷史上23年來唯一沒有出現過轉讓事宜的北京國安俱樂部,終於要在2016年尋求積極的轉變,當下足球熱浪之洶涌,已由不得國安這樣的豪門墨守成規。

  5億元是爭冠最低門檻

  已連續5年獲得中超冠軍的廣州恆大,2014賽季以12億元價格向阿裡集團出售了50%的股份,俱樂部由此更名。出售股份之后,廣州恆大繼續高歌猛進,上賽季再次收獲亞冠聯賽冠軍,3名高薪的巴西外援居功至偉——高拉特和埃爾克森的年薪均為400萬歐元,保利尼奧的年薪則超過500萬歐元,由此可見,現階段中超聯賽在強大資本的支撐下,儼然有了亞洲第一聯賽的風范。

  受廣州恆大的影響,上海上港、山東魯能、上海申花甚至中超聯賽升班馬河北華夏幸福,都開始“儲備”年薪300萬歐元以上的外援,巴西國腳卡卡、帕托,荷蘭國腳范佩西、亨特拉爾,葡萄牙國腳納尼,阿根廷國腳特維斯先后收到中超俱樂部的邀請,轉會大戰使得這個中超的冬季轉會期異常熱鬧,而在與世界級球星達成正式協議之前,俱樂部的不斷“辟謠”,也讓球迷反復猜測自己心儀的主隊究竟能挖來哪位巨星球員。

  “年投入至少5億”是如今爭奪中超冠軍的最低標准,外援固然昂貴,但市場可選擇的余地尚大,真正讓老板們感到“痛苦”的,是國內“實力派球員”的價格,已然超越了討論“性價比”的階段。

  “去年天津權健給孫可開出的轉會費是6600萬元,當時大家覺得是天價,半年以后再看,這價格公道啊,現在上海上港進不了名單的球員,給天津權健都是2000萬元,江蘇給吳曦定的轉會費是9000萬元,照樣有人談,現在就是水漲船高”,一位北方俱樂部經理在聊起今年的轉會市場時說,本土球員“奇貨可居”的現象根本無法避免,“進過國家隊名單的至少5000萬元起,沒辦法,七八家俱樂部比著花錢”。

  新人難覓讓球迷困惑

  不過在風光無限的另一面,中超聯賽最為薄弱的環節卻沒有任何能得到實質性提高的跡象——俱樂部動輒豪擲數億元引援的新聞比比皆是,但潛心打造青訓、提拔二線隊可塑之才的新聞仍屬罕見,中超本土新人嶄露頭角之難,也達到歷史頂點。

  按照2015賽季中超聯賽最佳獎項評選規則,該年度聯賽隻有21歲以下(1994年1月1日之后出生)表現出色的球員才有資格參與評選聯賽最佳新人——但2015年符合年齡要求且有中超出場紀錄的球員僅有15人,總出場次數超過12場的球員更是隻有3人,而其中出場次數最多的兩名球員均來自降級球隊上海申鑫。

  因此,2015賽季中超聯賽最佳新人獎隻能空缺,中國足壇本土新人成色之差,與中超聯賽的金字招牌完全無法匹配,中國足協副主席於洪臣曾對此評價說,這是中國足球必須面對的一個尷尬事實,“最佳新人獎空缺非常遺憾,這種情況需要全國足球人齊心協力去提高青訓的質量,我希望中超聯賽能在整體環境越來越好的同時,給年輕球員更多的機會,讓他們在聯賽中得到鍛煉,這樣才能不斷為國字號球隊輸送新鮮血液”。

  對於職業球員而言,倘若21歲時還沒有能力在一級聯賽中競爭主力位置,其發展空間將極為有限。蒿俊閔、王大雷、黃博文、張稀哲、劉彬彬、李昂等球員均曾在過去賽季當選聯賽最佳新人,他們也理所當然先后成為國家隊球員,但如今同期水平能與這些球員相比的本土新人集體缺席,正是絕大多數球迷在為中超聯賽不斷吸引來世界級球星感到興奮的同時感到困惑的症結所在。

  外援非打壓本土球員主因

  以目前正在阿聯酋備戰卡塔爾U23亞洲杯(裡約奧運會預選賽)的中國國奧隊為例,隊中劉彬彬、廖力生在中超賽場尚未挑起大梁,張玉寧、徐新等海歸球員在海外謀生仍然艱難,這批球員正是在甲A時代出生、在中超時代接受足球訓練的中國足壇主力軍,但在球迷心中,他們能夠在16支球隊參加的亞洲杯中進入前三獲得奧運會門票的前景並不樂觀。

  有國內職業球員曾經呼吁中國足協進一步加大外援人數限制,以便給本土球員留出更多的上場時間。J聯賽俱樂部廣島三箭隊曾在2015年年底世俱杯三四名爭奪戰中戰勝廣州恆大隊,這場比賽,廣島三箭隊隻在最后階段換上1名外援道格拉斯加強進攻(道格拉斯是日本J聯賽上賽季最佳陣容中唯一的外援球員),其余時間均使用本土球員與亞洲冠軍周旋——無論最終結果如何,日本球員的整體水平在亞洲范圍內遠超中國球員已是不爭的事實,但J聯賽1993年成立之初,正是大量外籍球員的加入使得J聯賽水平逐漸提高,大量日本青少年在“英雄主義”的激勵下從小開始足球訓練,20年后,這批當初的青少年球員扛起日本足球的大旗,連續闖入世界杯決賽圈的結果証明,J聯賽的發展狀況已與日本國家隊成績達成相對良性的促進作用。

  因此,正在履行改革進程的中超聯賽,依靠行政手段限制外援人數的做法並不可取,事實上,加大引援力度與加大青訓投入並不矛盾,中國球員無人可用而“屢戰屢敗”的主因,在於本該緊密聯系的足球體系完全割裂,“校園足球”與“職業足球”互不相容,校園足球竟成荒漠,職業足球斷去根基,各級國字號球隊難求一勝。

  《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對此已有表述,中國足球中期戰略目標為“青少年足球人口大幅增加,職業聯賽組織和競賽水平達到亞洲一流,國家男足躋身亞洲前列,女足重返世界一流強隊行列”——如果中超聯賽造就的這一批“千萬富翁”和“億萬富翁”,能夠成為實現“中國足球中期戰略目標”的“墊腳石”則無可厚非,但若聯賽做大做強之后國字號球隊仍然無所適從,不知中國足球戰略的設計者將如何應對。

  本報北京1月3日電

(責編:胡雪蓉、楊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