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體育

2015年全國共有134場賽事,吸引150萬人次參與

馬拉鬆,跑進了我們的生活

本報記者 劉碩陽
2016年01月11日05:5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馬拉鬆,跑進了我們的生活

  1月9日、10日兩天,中國馬拉鬆委員會會員們齊聚廣州,在中國馬拉鬆年會上為馬拉鬆項目在新一年的發展獻計獻策。參與人數的井噴式增長、新政策的查漏補缺、服務水平的不斷升級,都預示著新的一年裡中國的馬拉鬆熱仍將繼續。

  參賽人數激增推動賽事結構調整

  根據中國馬拉鬆年會發布的數據,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僅在中國田徑協會注冊備案的馬拉鬆及相關運動賽事就達到了134場,比2014年增加了83場。與之相伴的是馬拉鬆運動參與人數的大幅增長。據統計,共有150萬人次參與了去年的馬拉鬆賽事,與2014年相比增長了1倍以上。

  從去年開始,中國田徑協會取消了馬拉鬆賽事的審批,這在促使馬拉鬆賽事數量增長的同時,也讓馬拉鬆運動覆蓋到了更多人群。去年的134場馬拉鬆涵蓋了全國4個直轄市和23個省、自治區的79個城市,使得更多的跑步愛好者在家門口就可以體驗到馬拉鬆運動的樂趣,“馬拉鬆不再是令人望而卻步的枯燥項目,而是‘飛入了尋常百姓家’。”國家體育總局田徑運動管理中心主任、中國田協副主席杜兆才說。

  不過,數量的增多也導致了國內不少馬拉鬆賽事呈現同質化傾向,而眾多跑友水平參差不齊,也對賽事的種類和等級提出了不同要求。

  2015年,步入第三十五個年頭的北京馬拉鬆成為了全國第一個全程馬拉鬆賽事,向著世界六大馬拉鬆賽事進一步“看齊”。然而對更多剛入門的普通跑友來說,5公裡、10公裡及半程馬拉鬆等項目是他們通往“精英”跑者的必由之路,跑步人數的增長推動著中國馬拉鬆賽事在距離和類型上不斷調整。

  “2016年,中國田協將和體育公司合作,打造10公裡和半程馬拉鬆系列賽,在與國際接軌的同時滿足大眾跑者不同種類的需求。”國家體育總局田徑運動管理中心馬拉鬆辦公室主任張永良介紹。此外,2016年中國田協還將針對中國幅員遼闊的特點開展更多越野跑、山地跑等賽事,習慣了公路跑的跑友們,不妨來一次新的嘗試。

  組建賽事聯盟提升辦賽質量

  國內馬拉鬆辦賽與參賽的熱情同步高漲,賽事水平的良莠不齊很難避免,“目前國內不少馬拉鬆賽事依舊存在競賽組織不規范、市場化運作水平低、服務意識不夠強等問題,如何科學引導並有效‘利用’馬拉鬆熱,避免馬拉鬆賽事無序發展,是我們面臨的新課題。”杜兆才表示。

  去年,歷史悠久的北京馬拉鬆與剛剛創辦的武漢馬拉鬆實現“京漢聯盟”,對賽事間優化資源配置、“以老帶新”進行了嘗試。今年,馬拉鬆賽事大聯盟的組建則使得在更大平台上整合資源、開發市場,從而整體提升國內賽事水平成為可能。

  根據《中國田徑協會馬拉鬆賽事聯盟章程》,組建聯盟是為了充分發揮協會在專業競賽組織、培訓、國際交流等方面上的資源優勢,為聯盟賽事培訓專業競賽組織人才,提升整體辦賽質量並提供更多國內外拓展空間等。“過去我們都是單槍匹馬、單打獨斗,組建中國馬拉鬆賽事聯盟,聯合多方力量,推動馬拉鬆及相關運動賽事的健康發展,這也將成為促進中國馬拉鬆行業發展的新戰略。”國家體育總局田徑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國田協副主席王大衛說。

  根據《中國田徑協會馬拉鬆賽事聯盟章程》,聯盟賽事可參與協會金、銀、銅牌賽事等級評定,符合條件后可承辦全國馬拉鬆錦標賽。目前聯盟隻接受去年58個與中國田徑協會共同辦賽的馬拉鬆賽事加入。杜兆才表示,聯盟將秉承自願進出的原則,未來非合作辦賽賽事也有機會加入聯盟。

  除了組建聯盟之外,中國田協頒布了《中國境內馬拉鬆及相關運動賽事管理辦法》《中國馬拉鬆及相關運動大眾選手等級評定標准及實施辦法》《中國田徑協會馬拉鬆經紀人管理辦法》等多項規章制度,敦促並指導各馬拉鬆賽事提升辦賽質量。

  賽事服務將向大眾選手傾斜

  在新一年中國田協出台的諸多政策中,《中國馬拉鬆及相關運動大眾選手等級評定標准及實施辦法》無疑是最受大眾跑友關注的一項。《辦法》剛一公布,便有不少跑友對照標准估算了自己的等級,並准備在接下來的一系列賽事中“考取”自己的“業余段位”。

  在大眾等級標准的設置中,共有全程、半程馬拉鬆及10公裡跑3個項目,每個項目設9個年齡組,每組按完賽成績從高到低依次為精英級、一級、二級和三級。當然,光在比賽成績上達標還不行,若想完成等級認定,還必須在網上完成馬拉鬆科學鍛煉及參賽准備、禮儀方面的知識問答考試,90分以上方可通過。

  “出台大眾選手的等級評定辦法,首先是希望大眾選手能夠科學合理地評價及檢驗自己的鍛煉成果,而不是盲目追求與自己水平懸殊較大的成績。”王大衛說,“理論知識的線上測試部分包括了跑步運動風險及防范、科學訓練及理性參賽的基本常識,希望借此機會普及科學訓練方法、宣傳理性參賽及跑步文化。”

  王大衛認為,過去幾年中馬拉鬆賽事主辦者更看重對高水平選手的服務、追求競技水平,“如今,馬拉鬆賽事已是一項踐行全民健身運動開展的群眾性賽事,我們服務的對象也應當轉移到佔參賽人數99%的大眾選手身上。”

  在新修訂的《中國馬拉鬆及相關運動賽事等級評定標准》中,選手服務一項在滿分100分的標准中提升到了15分,是所有評價指標中比重最高的一項。新修訂的《中國田徑協會關於全國馬拉鬆賽事獎金設置的規定》也對通常由外籍特邀選手獲得的冠軍獎金做出了限定,將未達到成績標准的冠軍獎金減付額度提升為50%。“協會不鼓勵賽事通過設置高額獎金吸引外籍選手參賽,而是希望賽事能夠將有限的辦賽經費投入到賽事服務中間去,做好選手服務工作。”王大衛說。在辦賽重心向大眾選手傾斜的2016年,跑友們的體驗應該會更好。

(責編:崔東、楊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