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體育>>評論>>體壇深V

《體壇深V》系列評論

鄭軼:中國馬拉鬆,火了“業余”黃了“專業”?

鄭軼
2016年01月11日17:07 | 來源:人民網-體育頻道
小字號

在中國田徑界,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固守競技的專業馬拉鬆日漸式微,深入民間的馬拉鬆賽事卻異軍突起。

根據中國馬拉鬆年會發布的數據,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僅在中國田徑協會注冊備案的馬拉鬆及相關運動賽事達到134場,比2014年增加了83場,共吸引了150萬人次參與。如果從2010年的13場算起,這5年間中國馬拉鬆賽的爆發,是一道朝氣蓬勃的上揚曲線。

如此迅猛的發展態勢,與世界馬拉鬆前進的節奏一致。美國權威跑步機構RUNNING USA發布的報告顯示,2014年美國國內共有1200多場馬拉鬆賽事,而2000年僅為300場。以賽事數量、馬拉鬆人口與供需關系比較,中國馬拉鬆賽顯然還處於初級階段,提升的潛力空間不可限量。

不過,數量的遞增並不代表一切,國外知名馬拉鬆賽更看重跑完全程的人數。美國2014年馬拉鬆完賽人數達到55萬人,而按照國內專家的粗略統計,去年我國能跑完全馬的最多不超過10萬人。由於目前我國馬拉鬆賽絕大多數都是大眾選手參與,這意味著,井噴式的數字背后是參賽整體水准的“中低位徘徊”。

另一個鮮明對比是,在群眾“跑馬”火到搖號、秒殺參賽時,中國競技馬拉鬆不僅早已難形成集團優勢,在奧運會、世錦賽等世界舞台上甚至失去競爭實力。誠然,非洲馬拉鬆選手天生的身體優勢無法回避,但作為曾培養出馬家軍、邢慧娜等優秀選手的女子馬拉鬆,竟然也從強項一路下滑到陪跑角色,難免令人扼腕。去年中國女子馬拉鬆的最好成績為2小時28分56秒,僅列世界第97位。至於男子馬拉鬆,在亞洲也難以進入前50名。

馬拉鬆賽的紅火與競技馬拉鬆的成績,並不呈現正相關的關系。從大盤子看,中國馬拉鬆人才的青黃不接,是造成馬拉鬆競技實力每況愈下的梗阻。但不可否認,現有專業體制的拘囿、訓練理念與總量的差距,加劇著國內專業馬拉鬆運動員的退步。盡管國內馬拉鬆賽逐年遞增,但為了提高競賽水平和收視率,由經紀人控制的非洲“流水線”選手,幾乎霸佔了各個賽事的獎項,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本土選手的積極性。而受制於全運會任務壓力,很多運動員也無力參加更多國際比賽,與職業選手的差距越拉越遠。

如果以首屆北京國際馬拉鬆賽為啟航坐標,中國花了30多年的時間,見証了賽事規模的升級與民眾參與的熱情。國外城市馬拉鬆的配套活動與全民氛圍,也逐漸移植為我們的亮點。而今,四年一度的奧運大考如箭在弦,在馬拉鬆越跑越火的大趨勢下,中國競技馬拉鬆如何觸底反彈,在非洲人壟斷的馬拉鬆生態鏈中爭取一席之地,或許是更急迫的考驗。對於方興未艾的馬拉鬆賽而言,在競技性與群眾性之間尋找到平衡點,亦是賽事可持續發展的命脈。畢竟,專業與業余“冰火兩重天”,不是每一個熱愛馬拉鬆的人願意看到的。 

(責編:楊磊、胡雪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