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女排 聯賽十冠有絕活

在中國女子排壇,有一支“另類”球隊。隊員既無傲人身高,隊中也缺少一線大牌球星,卻10次站上女排聯賽最高領獎台。球隊的實力並非最強,風格打法亦遭爭議,但總有辦法贏下關鍵場次的比賽。隊伍經歷過“走下神壇”的逆境,就算“一套陣容打到底”,依然能夠重返聯賽之巔。這,就是天津女排。
在有著20年歷史的女排聯賽中,“十冠王”堪稱前所未有的紀錄。天津女排的成功,絕非偶然的運氣或奇跡,也不是靠一句“拼搏精神”就能解釋的。更何況,近年來對手實力普遍增強,而天津隊的老將狀態下滑、新秀尚未成熟。此消彼長間,為什麼笑到最后的還是天津女排?
將“整體排球”做到極致
自天津女排亮相,“牛皮糖”就成為球隊的標簽。靠整體打球、防反體系、小球串聯這三大法寶從未改變。1993年重新組隊時,首任教練趙雪琪用近乎殘酷的訓練,給天津女排打下了扎實的功底。而后經由功勛教練王寶泉之手,將這一獨特風格做到極致。如同球迷所言,看天津隊打球,不管手上怎麼亂,球總能回到場上。
如果以個人能力衡量,2002—2003賽季首次奪冠的那批隊員,可謂天津女排的“黃金一代”。張娜、李珊、張平等優秀球員,穩坐國內頂尖選手之列。此后,天津女排整體實力逐漸下滑,除了二傳魏秋月,幾乎再無國家隊絕對主力,大多數球員甚至難稱一流。球員個體實力不足,在其他隊伍易成明顯短板,但天津女排的風格恰恰將短板變成“拼圖”,嵌入“整體排球”中。
這種看似不得已而為之的打法,一旦做到極致,往往可以爆發驚人的戰力。天津女排缺少強攻眾所周知,但在多回合球的拉鋸戰中,總能消磨掉對手的信心和優勢。這些年來,“高大化”趨勢席卷女子排壇,各隊身高在1米90以上的隊員很普遍,天津女排的網口高度劣勢愈加凸顯。抵擋住重炮、立體進攻,靠的正是“專”與“精”。
上賽季天津女排曾滑落至聯賽第七名,短短一年便重新崛起,王寶泉大刀闊斧的改革功不可沒。但畢竟常年當“領頭羊”,各隊對天津女排早已研究透徹,根本沒什麼秘密可言。在沒有板凳厚度的情況下,天津女排屢戰屢勝,仰仗的就是極致的“全面”。王寶泉就說過,強攻不行,就拼快攻﹔快攻不靈,就拼網前﹔網前失效,就拼防守﹔防守不住,就拼意志。“對手總有拼不過的時候,勝利又回到天津隊一邊。”
超強控制力鍛造“大心臟”
看完總決賽津蘇大戰,不少球迷替江蘇女排惋惜。擁有惠若琪、張常寧等明星球員,這支青春之師呈現出銳不可當之勢,半決賽驚天逆轉上海隊的表現讓人記憶深刻。但在決戰時刻,江蘇隊在壓力下自亂陣腳,氣勢和心態完全失衡,盡管教練幾次暫停調整,但無濟於事。而這種“關鍵時刻掉鏈子”的情況,在天津隊卻很少出現。
平心而論,江蘇女排的整體實力更佔優勢。而在天津女排“十冠王”的征途上,絕大多數決賽都是“以弱勝強”。對手從半個國家隊陣容的八一隊,到重炮手雲集的遼寧隊,再到坐擁湯姆·洛根等世界級球員的廣東恆大隊,天津女排在紙面實力上都處於劣勢。之所以能夠12次闖進決賽並10次奪冠,關鍵在於天津隊強大的控制力。天津隊征戰多年,鍛煉出穩定的“大心臟”,對場面和細節的把控爐火純青,即使偶爾波動,也能自我調節。而且,越是逆境越有斗志,落后時翻盤、挽救局點和賽點的好戲屢屢上演。
天津女排的骨子裡,有一股特殊的執著與韌性。這既是主帥王寶泉的性格體現,也與球隊的成長經歷息息相關。無論是當年自由人張娜飛出場邊救球,還是如今超級替補李瑩“上場就熱”,這種打不垮、不服輸的勁頭本身就是一種威懾。這種氣質不斷傳承,已然成為整個球隊的精神財富,每一名隊員置身這一氣場中,總能爆發超乎尋常的能量。
排球文化鑄就“冠軍底蘊”
在中國,排球的群眾基礎深厚,但與排球聯系如此緊密的城市,恐怕唯有天津。上海女排也曾締造五連冠,但排球並非上海的主流運動項目。女排聯賽經營多年,許多球隊不斷遷徙,主場頻頻更迭。像天津這樣擁有龐大、穩定的球迷群體,且形成獨特排球文化的城市,在國內堪稱獨一份。
當女排成為天津的名片,體育與城市也高度契合、相得益彰。天津女排在人民體育館的主場,被視為“魔鬼主場”,其火爆場面不亞於中超、CBA(中國男籃職業聯賽)。天津球迷愛排球、懂排球,知道什麼時候通過吶喊來激發球員的斗志,在球隊陷入困境時也會不離不棄、熱情如昔。身處這樣的氛圍中,天津女排不僅獲得物質資源和精神層面的雙重支持,更重要的是留存勝利的氣脈,養成冠軍的底蘊。
競技體育是殘酷的,也是公平的。當紀錄一次次被改寫,曾經圍繞天津女排的爭論,漸漸變成更多的認可,用拼搏、奮斗換來的冠軍當之無愧。當然,隨著女排聯賽格局的變化,“以不變應萬變”的天津女排未來將遭遇更大挑戰,隊伍年齡結構不佳、后備力量欠缺等難題正等待破解。但不管如何,“十冠王”的榮耀已融入這座城市,排球帶來的快樂與激情也會長久留存。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