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體育>>評論>>體壇深V

《體壇深V》系列評論:

鄭軼:搶不到“頭條”的國乒怎麼走

鄭軼
2016年03月01日09:50 | 來源:人民網-體育頻道
小字號

一連串意料之中的3:0,開啟了中國隊在2016年世乒賽團體賽的衛冕之旅。如果說,去年的單項賽尚有國乒能否包攬的懸念,而今兩座團體冠軍獎杯的歸屬,更像是一種“復制粘貼”的輪回。“拿金牌不是新聞,沒拿金牌才是新聞”,幾乎伴隨著國乒的每次出征。

不過,如此顯赫的戰績並未贏得相“匹配”的關注度。以國乒“一覽眾山小”的統治力,近10屆世乒賽隻讓男團、女團冠軍各旁落一次。習以為常的“幾連冠”、缺乏懸念的比賽,令如今的世乒賽似乎喪失“搶頭條”的能力。按照本屆世乒賽中國隊的參賽陣容,除了極少數對手尚能一戰,其他隊伍根本構不成威脅。

而這樣的“一家獨大”,被很多人視為乒乓球項目發展的阻力。國際乒聯為限制中國隊,屢屢推出針對性的新規。2010年莫斯科世乒賽女團丟冠后,創造了央視的高收視率,很多人調侃“中國隊輸球才有人看”。更有甚者,國乒拿金牌越多,反而成了被嘲諷、揶揄的“原罪”。

一個競技體育項目,以爭金奪銀作為目標並無過錯。國乒看似容易的冠軍背后,是運動員長年累月的艱辛付出,才練就扎實過硬的本領。用汗水、拼搏換來的金牌值得每個人尊重。不可否認目前乒乓球的關注度日趨走低,但項目發展不利不能簡單歸咎於某一隊伍的強大。

相比於足球、籃球、網球等職業化項目,乒乓球在對抗性和觀賞性上處於劣勢,其項目特點注定對商業包裝有一定硬傷。早年間乒乓球運動的紅火,主要得益於競技人才的分布均衡。比如中國隊與瑞典隊的數次男團交鋒,成就了不少經典比賽。而近年來歐洲隊伍水平下滑,后備力量不足,乒壇再難形成勢均力敵的格局。

而在國內,乒乓球盡管群眾基礎深厚,但圍繞奧運戰略的發展思路,使得年輕受眾群持續衰減。對於中國觀眾而言,體育比賽資源匱乏的時代早已遠去,當全年不間斷的海量比賽隨時可看,觀眾的選擇更多、眼界更寬、口味更個性。而脫離特定時期“歷史使命”后,隨著公眾看待金牌視角的改變,乒乓球吸引力下降也就不難理解。

若想重振乒乓球項目,僅靠“限制強隊”、“削峰填谷”挽回不了流失的觀眾。跳出圍著競技轉的套路,挖掘乒乓球的市場價值,才能為項目注入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近年來中國乒乓球隊通過“第三次創業”主動創新、盤活市場,已然讓人看到“眼光向下”的努力。當“國球”不再只是金牌、包攬的代名詞,而是具有多元化的社會功能,人們對乒乓球熱情的回歸也就指日可待。

(責編:楊磊、胡雪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