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深V》系列評論
中文觀潮:都在跑馬圈地 誰做產品品質
——關於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現狀的思考之二
當前最火的國內賽事品類,可能就是馬拉鬆了。用井噴描述國內馬拉鬆賽事的增長勢頭,頗為恰切。
馬拉鬆賽之所以在國內成為香餑餑,恐怕是辦賽城市與長跑愛好者聯手助推的結果。一定程度上說,城市的辦賽沖動似乎比愛好者的參賽沖動來得還要早。城市的熱情、愛好者的追捧使得馬拉鬆賽一時成為年度熱詞。但伴隨著這股辦賽熱、參賽熱,賽事水平參差不齊、賽事品質千差萬別的亂象也暴露無遺。
國內有據可查的馬拉鬆賽事去年已有134場,加上一些因種種原因未統計在內的馬拉鬆賽事,數量可能還會更多。但馬拉鬆賽事5年間增長了10倍,具體承辦賽事的執行公司可能5年間並未發生太大變化。這就意味著,以增長變化不明顯的專業服務對接瘋狂增長的賽事數量,注定會導致很多馬拉鬆賽事的基本質量難以得到相應保障。
其實,這也可以讓人聯想到國內體育產業界出現的另一種蹊蹺現象。那就是但凡有些名頭的企業,一旦和體育產業刮邊兒,都願意做購買版權等“高、大、上”的事情,至於承辦個賽更多被視作“下裡巴人”才做的事。追尋這種現象出現的起因,早在多年前既已露出苗頭:國際頂尖賽事在各種熱錢各種目的的裹挾下蜂擁而來,但國內的大眾賽事卻一直乏人問津。而這也直接導致國際頂級賽事在國內辦得不倫不類、國內普通賽事辦得不死不活。有了這樣的追溯,再看有些大企業、大公司瘋狂抬價國內所謂頂級賽事資源,有些大企業、大公司則把注意力放到大手筆購買國外賽事版權上,也就可以見慣不怪了。
還有一個讓人有些看不懂的現象,不管是大公司還是個人創業者,大家都對做線上產品勁頭十足,但涉及到線下服務的質量卻較少關注,長此以往,所謂互聯網帶來的便利與實惠又從哪裡能夠體現出來呢?
無論是體育產業還是其他產業領域,歷來是得口碑者得天下,得人心者得天下。當今的中國體育產業,最稀缺的服務恐怕還是涉及普羅大眾的賽事品質的保障。如果沒有各種層級的賽事品質作為保障,涌入再多的高、大、上賽事版權,恐怕帶來的不是利好、而是混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