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人機大戰” 機器縱然獲勝人類終是贏家
10日下午,備受關注的“人機大戰”第二場,李世石再次告負,與AlphaGo打成0比2。在10日的對抗中,AlphaGo的表現靈活飄逸、積極主動。李世石則明顯增加了思考落子的時間。在布局進行到53分鐘時,AlphaGo下出一手令人意想不到的棋,解說員稱這是“完全沒有想到”,李世石看到這手棋,起身出去抽了根煙,回來又喝了口咖啡。對此,不少網友慨嘆:“人工智能把人類逼到‘牆角’。”人工智能的“殺傷力”真的這麼令人擔心嗎?
事實上,我們對於“人機大戰”並不陌生。1997年,IBM研發的“深藍”,在與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的對決中取得勝利,宣告人工智能攻克國際象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所表現出來的強大計算能力和驚人的成長潛力,令全世界嘆為觀止。
今天,AlphaGo的亮眼表現同樣值得載入人工智能發展史。這場比賽証明人工智能所蘊含的“眾人智慧”,已達到可以與人類智慧相媲美的程度。這是人工智能近年來取得巨大進步的縮影。
但我們不必因為“人機大戰”的勝負,而對人工智慧心懷恐懼、對人類智慧喪失信心。原因很簡單:機器是人類制造出來的產物,機器獲勝體現的依然是人類智慧。正如谷歌董事長施密特所說,這次無論誰勝誰負,最終的贏家都是人類,正是因為人類的努力,才讓機器的深度學習能力有了現在的進展和突破。
相反,此次“人機大戰”值得我們欣喜,因為人工智能不僅可以體現在圍棋中,還可以運用到人類生活的其他領域。正如AlphaGo團隊所表述的,人工智能技術的最終目的是解決如氣候模型建構、疑難雜症的分析治療等人類所面臨的難題。這些對於人類的發展來說具有跨時代意義,將在未來改變人類的生活。
9日,小米創始人雷軍發表專欄文章稱,一個人的智力和技巧的提升,無論他多麼出類拔萃,對於其他人的影響終究有限。而一台機器的智能水平能走到哪裡,其他機器就都能走到哪裡。
誠如斯言。與其擔心人工智能有朝一日會取代人類,倒不如暢想下未來人工智能會帶來的新發展——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未來,我們還有太多的未知領域需要探索,因而還是要保持足夠的敬畏,需要有不斷超越自我、拓展前沿科技的雄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