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之美 不會被“機器”摧毀
人工智能贏了。“阿爾法”在普羅大眾面前証明人工智能已經獲得突破性的進展,深度學習的能力,在未來的現實領域中都有著廣闊的施展空間﹔而第四局中它疑似因為“bug”而輸掉了唯一一局,既為設計者的改進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價值,也是對人工智能穩定性的一次及時的警醒。
圍棋也贏了。新技術可以擊敗頂尖的人類圍棋高手,也可以催動這項古老的頭腦運動獲得新生。19年前,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被IBM的超級電腦“深藍”擊敗后,國象不但沒有像很多人預期的那樣“一蹶不振”,相反卻“變本加厲”地涌現出了200多名大師級選手,比賽的數量也增加了一倍。
同樣的故事可能發生將在圍棋身上。以柯潔為例,這位19歲的中國天才棋手在“人機大戰”的短短幾天內,社交媒體的粉絲從2萬不到飆升到了近50萬,柯潔極具“網紅”特質的語言風格,固然使他成為個案,但“人機大戰”給圍棋界的全方位的推動仍然可觀。比如幾個圍棋直播平台的用戶數,就出現了巨幅的增長。接下去,“阿爾法”的對手很可能會是柯潔——屆時,中國圍棋勢必迎來近30年前中日圍棋擂台賽聶衛平11連勝之后最大的一次“漲粉”。
這次“人機大戰”,看熱鬧的旁觀者固然是多數,但也有相當數量的人,會因此真的就此一見傾心,走入圍棋的世界。就像當年,“阿爾法之父”哈薩比斯是受到“深藍”擊敗卡斯帕羅夫的鼓舞,決心開始圍棋人工智能的研究,同樣也有不少大師,是因為那一戰而追隨卡斯帕羅夫投身國象。
其實,新技術早已在中國成為圍棋的催化劑。柯潔、江維杰、時越等一大批90后的世界冠軍之所以能夠“超車”,就得益於網絡圍棋平台帶來的大量低成本對弈的錘煉,過去棋手一年下的棋,他們三個月就下完了。
“阿爾法”的實力,尤其是在領先形勢下的壓制能力,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世石贏得人們的尊重,也不只是靠那一局的逆轉,更是因為李世石貫穿五番棋始終的多種嘗試,充分展示了人類的勇氣和智慧,而第四局第78手的“神之一手”,更是為未來的“人機之戰”埋下了一個美妙的伏筆。
圍棋之美,不會被“機器”摧毀,相反卻會因為“機器”的加入,而變得更豐富,更為熠熠生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