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球需要自己的“拉瑪西亞”(體壇走筆)

彭訓文

2016年04月22日08:0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剛剛過去的亞洲冠軍聯賽小組賽第五輪比賽中,首次出征亞冠賽場的上海上港隊主場力克澳大利亞墨爾本勝利隊,以5戰積12分的戰績提前一輪從小組出線,創下了中超球隊近年來征戰亞冠一個不大不小的紀錄。

  上港隊的這個紀錄有些特別,它是由武磊、呂文君、王燊超等一群二十六七歲的國內球員和埃爾克森、孔卡等“洋槍”一起創造的。上港隊的球員大名單中,還有很多“90后”小將,他們和隊裡當打的主力一樣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出自中國的“拉瑪西亞”——根寶足球基地。

  上世紀80年代末,荷蘭球星克魯伊夫在西班牙巴塞羅那俱樂部創建拉瑪西亞青訓營,培養出像梅西、伊涅斯塔這樣的球星。16年前,徐根寶在上海崇明島扎根青訓。如今,張琳芃、武磊、曹赟定、蔡惠康、顏駿凌等這些當年跟隨徐根寶摸爬滾打的娃娃們,早已成為中國足壇的新星。

  遺憾的是,這樣的好現象在中國足壇並不多見,更常見的是“外援摧城拔寨,本土球員后場防守”,很多年輕球員淪為替補席上的看客。一些俱樂部糟糕的青訓,使很多家長不願意讓孩子走職業足球道路。

  這種窘境的出現,一方面是俱樂部對青訓重視不足。據統計,32家中超和中甲俱樂部本賽季冬季轉會支出超過30億元,但今年投入青訓的總預算僅為3.5億元,很多俱樂部甚至沒有完整的梯隊建設。

  另一方面是退出保障不完善。中國足球並不缺乏好苗子,缺的是讓孩子敢於走職業道路的配套政策。很多家長擔心孩子將來如果進不了職業隊,多年投入就會打水漂﹔即便進了職業隊,退役后出路也很窄。正是這些“卡脖子”現象,讓孩子和家長在面對職業足球時有些望而生畏。

  如何建立一個完備的球員成長體系?法國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法國足協通過遍布全國的業余足球俱樂部和專業青少年足球教練發現可塑之才,然后匯總到專業的青年足球協會來篩選,進行體育訓練和文化教育培養。即便這些孩子最終進不了職業隊,他們也能考入大學,或從事體育教育相關工作。同時,法國政府在鼓勵社區體育設施開放、業余俱樂部發展、青少年足球教練培養等方面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

  這一過程中,俱樂部的角色更為重要。德國從本世紀初開始,出台了一系列整頓俱樂部青訓建設的措施,包括建立標准青訓學院,青年隊必須擁有專業訓練場、教練、隊醫、一個能容納至少1.5萬人的球場等。如果俱樂部不遵守上述條例,馬上會被取消參賽資格。

  一個成功的俱樂部無一不注重青訓。在巴塞羅那,青訓營為孩子提供家庭式的氛圍和人格塑造方式,讓孩子能讀好書、踢好球、有出路,這種培養模式在俱樂部得到自上而下的沿襲和貫徹。

  中國足球正在回暖,中超聯賽未來要穩定發展,無疑需要更多年輕人的進入,完善的成長通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個球員從剛開始踢球到成長為球星,時間可達一二十年甚至更長。對於夢想成為球星的孩子和他們的家長來說,需要一個清晰的成長通道。

(責編:胡雪蓉、楊磊)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