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龜兔賽跑”的寓言故事中,善於奔跑的兔子是“反面教材”。但在馬拉鬆參賽者中,“兔子”卻是肩負光榮使命的角色,他們不但能給跑者帶來更好的奔跑體驗,也是提升馬拉鬆賽事品質的重要環節。
“兔子”的學名叫配速員(Pacemaker),他們在參賽中的職責是引導跑者按照穩定的節奏跑步,在預設的時間內完成比賽。更多時候,我們會在稱呼前加一個數字,比如“400兔子”,意思是帶領跑者在4小時完成全程馬拉鬆比賽的“兔子”,“530兔子”就意味著要帶領跑者在5小時30分完賽。目前,全程馬拉鬆賽一般把完賽的最長時間規定在6小時,因此“600兔子”也被叫做“關門兔”。除了按照完賽時間分類外,“兔子”還有其他分類方法,比如,官方邀請安排的叫“官兔”,非主辦單位、參賽者間自己內部推選的叫“私兔”。
跑步被認為是一項孤獨的運動,但是一旦以“兔子”的身份出現在賽場上,那就不能隻顧埋頭刷新自己的成績,一名合格的“兔子”反而要強調自己的“存在感”,把完賽的信心和跑步的穩定感傳遞給跟著自己比賽的跑友。
做好准備,對跑友和賽事負責
今年30歲的陳剛2011年才開始自己的跑步生涯,他曾在去年的北京馬拉鬆賽上為“網易跑團”的小伙伴們擔任“私兔”,這是他的“首次”兔子經歷,也是一次失敗的經歷,這讓陳剛知道,“跑步達人”並不天然就是合格的“兔子”。
在比賽中陳剛擔任的是“330兔子”,3小時30分,這個成績在業余跑步者中具有非凡的意義,突破這一時間意味著跑步水准進入新境界。在此之前,陳剛並沒有跑過“全馬”(42.195公裡的全程馬拉鬆),跑過最遠的距離隻有39公裡,用時3小時整,經過估算“全馬”跑下來是3小時10分的實力。
既沒有“兔子”經驗,也沒有“全馬”經驗,這給陳剛后面的失敗埋下了隱患。果然,北京馬拉鬆賽的大場面,讓陳剛一下子就懵了。“長安街上人山人海,隻能折線穿插著跑,也無法按照自己原有的配速跑,一會提速一會降速,一直處於變速跑的狀態,跑到半程已經覺得很累了。”陳剛回憶說。最后他的成績是3小時31分,盡管一分鐘的差距看似不大,但是陳剛說:“你永遠不能把59.9分說成是60分。”
是的,每一個踏上馬拉鬆比賽的跑者,多多少少都有對成績的期待或要求,就如同100米賽跑,10秒00和9秒99,這其中的差別不僅僅是時間上的0.01秒。一分鐘之差讓陳剛耿耿於懷,“我覺得非常對不起人家,大家都是信任我才選我當‘兔子’的,雖然賽后他們沒說什麼。”陳剛說。
大多數跑者因為在經驗、能力方面需要指導,才會比賽過程中選擇跟從“兔子”。如果因為“兔子”的原因沒有按照預設時間完賽,對跑者說,將是一次不甚理想的賽事經歷。陳剛說:“‘兔子’是整個馬拉鬆賽事結構的一部分,要對跑友負責,尤其是在做‘官兔’的時候。”
跑得專業,在實戰中給出指導
比起“私兔”,“官兔”顯然肩負著更大的責任,因為這關系著整個賽事的形象和品牌。現在,招募優秀可靠的“兔子”已經成為籌備賽事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保証“兔子”的質量,一些賽事組委會在招募“兔子”時會進行面試和訓練,經過嚴格篩選之后才允許“兔子”進入到正式比賽。
跑齡10年的姜正元最近兩年擔任上海馬拉鬆賽的“官兔”,主辦方在賽前進行的集中培訓讓他受益匪淺,姜正元說:“隻有跑得科學專業,才能夠更好地體驗馬拉鬆的樂趣。”
上海馬拉鬆賽對“兔子”的挑選有一套辦法和流程。姜正元參加的“400兔子”選拔,首先要在每公裡4分30秒的配速下堅持跑45分鐘,這是考驗耐力水平﹔然后在每公裡5分40秒的配速下跑兩個小時,每公裡之間的配速誤差不能超過5秒,這是考驗速度控制能力。如果這兩項通過了,就可以進入選拔的第二個環節——賽前訓練營。
訓練營開營時間大概是賽前兩個半月,每周進行一次,大約有10次課程,內容主要為耐力跑和間歇變速跑,去年主辦方又把出勤率加入考核范圍,隻有訓練達標和考勤合格的“兔子”才會出現在正式賽場上。以2015年的上海馬拉鬆賽為例,共有四五百人報名參加“官兔”選拔,最終通過並正式參賽的隻有約100人。
優秀的“兔子”,要在比賽中發揮跑步教練的作用,“為什麼加速,為什麼減速,什麼時候應該補給,什麼時候要喝水,在實戰中告訴跑者正確的做法,對他們完成比賽甚至以后的跑步生活都會有很大幫助。”姜正元說。
尊重跑者,把安全放在首位
重視“兔子”,其實就是重視所有參賽者的參賽體驗。隨著近年來賽事審批權的放開,各種規模不等、水平參差不齊的路跑賽事在全國各地涌現。李振寧覺得自己趕上了好時候,今年30歲的他從2009年開始至今已經跑過60多場“全馬”,僅2015年一年就超過20場,自2014年開始又擁有十幾場“全馬”的“兔子”經歷,可謂見多識廣。
就在今年,某場馬拉鬆賽請娛樂明星“領跑”,讓不少市民激動不已,然而身在其中的李振寧卻感到非常難受,原因是這場馬拉鬆賽的贊助商要求“兔子”一定要穿其品牌的新跑鞋,“贊助商有自己的權益我也理解,但是稍微有點跑步經驗的人都知道,在跑馬拉鬆時穿新鞋是大忌。”李振寧說。后果非常嚴重,到了30公裡處,李振寧實在跑不下去了,“再跑下去我就真的要受傷了,我覺得沒有必要以受傷為代價去從事運動。”於是身為“兔子”的李振寧放棄了比賽,無法帶領其他參賽跑友完成比賽。
李振寧的行為引來賽事主辦方和贊助商的不滿,他卻對此不以為然,反而認為一些主辦單位內心並不尊重跑者,盡管“兔子”責任在身,但如果勉強堅持,不僅自己可能會受傷,也會給身邊的跑友傳遞錯誤信號。李振寧認為,“兔子”的專業性和責任心體現在跑步本身,“就是不要忽快忽慢亂帶節奏,或隻顧自己跑”。成熟的賽事組織者不會“強迫”兔子帶傷跑完。
60多場馬拉鬆賽跑下來,李振寧已經有了“榮辱不驚”的感覺。賽事規模從幾千人猛增至幾萬人,但線路安排沒有任何改變、造成極大混亂的馬拉鬆賽事他參加過,賽前安排“兔子”見面會,給跑友發送“兔子”宣傳冊的馬拉鬆賽事他也參加過,李振寧深有感觸地說:“現在最大的問題是馬拉鬆賽事服務跟不上,隻想著怎麼擴大規模、增加影響力。”
《 人民日報 》( 2016年04月24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