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觀瀾:從“獲得什麼”到“給予什麼”

薛原

2016年04月25日07: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辦一場馬拉鬆賽,我能得到什麼?”現在,大多數的賽事主辦者都抱有這樣的心態。然而,要想讓一場馬拉鬆賽獲得經久不衰的動力、歷久彌新的風採,主辦者更應該想一想的是:“辦一場馬拉鬆賽,我能給予什麼?”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如此形容馬拉鬆賽事在國內的興盛,應當十分貼切。跑步的需求源自人們對生活品質的更高追求,源自對身心健康的個性塑造,政策層面取消群眾性和商業性賽事審批又助推了辦賽主體的積極性。不過幾年時間,國內馬拉鬆賽事由數十場到上百場,僅從增長的數字看,辦一場馬拉鬆賽事並不難。

吸引數萬人參與,辦一場馬拉鬆賽,乃至打造一個馬拉鬆賽事的品牌,真的不難嗎?馬拉鬆賽遍地開花之際,關於跑者運動損傷、賽事組織粗糙的問題也不絕於耳。暴露出問題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馬拉鬆賽為何而辦?為誰而辦?怎麼去辦?這些辦賽的基本理念,已經到了需要認真梳理並形成共識的發展節點。

“辦一場馬拉鬆賽,我能得到什麼?”現在,大多數的賽事主辦者都抱有這樣的心態。從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聲望,到窺得其中商機、辦成一門生意。這些,都是馬拉鬆賽事井噴式發展的直接驅動力。然而,要想讓一場馬拉鬆賽獲得經久不衰的動力、歷久彌新的風採,更應該想一想的是:“辦一場馬拉鬆賽,我能給予什麼?”

體育與城市有著無法割裂的聯系。一名球星、一支球隊可以成為城市英雄,進而化身為城市底蘊與文化的象征。而一場馬拉鬆賽,則是由數萬參與者共同托舉起的、同樣可以成為一座城市“人文地標”的運動盛事。而“人文地標”的基礎與依歸,隻能來自“以人為本”的辦賽理念。

辦一場馬拉鬆賽,從動員到組織、從創意到保障、從服務到推廣,都已經超越了體育的范疇,體現著城市現代化治理理念與手段的更新升級。馬拉鬆賽事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決定了這是一項考驗城市運轉能力的系統工程。人們常說,馬拉鬆賽可以成為展示一座城市的窗口。這種“窗口效應”,除了沿途直觀的風景,還來自組織運行層面人文理念的滲透與外化。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點也許更為重要。

那些將眼光瞄准世界頂級、渴望打造“百年老店”的諸多馬拉鬆賽主辦者們,大多已經意識到,這條賽道很是漫長。“我能給予什麼”,最終將決定獲得的多少。

《 人民日報 》( 2016年04月25日 23 版)

(責編:王藝錠、楊磊)

相關專題

體壇熱點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公布修訂后的《生豬屠宰管理條例》
  2. 繼承發揚偉大建黨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
  3. 千煙洲 生態修復與經濟協同發展(人民眼…
  4. 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
  5.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