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深V》系列評論:
中文觀潮:街頭田徑賽事多多益善
也就是在這一兩年,國內的田徑賽事版圖中也有了跳躍賽事走進校園、撐杆跳賽事走進商圈及街頭的身影。最近舉辦的一個街頭田徑賽事,就是在鳥巢外進行的女子撐杆跳高大比拼。
僅就北京而言,工人體育場、奧體中心體育場、國家體育場(鳥巢)的規劃設計與建成使用,都是為了服務於全運會、亞運會、奧運會開閉幕式及這些大賽田徑賽事的舉辦。有了這麼高大上的體育場,為何還要費心費力把田徑賽事放到田徑場外的街頭、商圈舉辦?中國田協給出的答案或許是呼應國際田聯的改革倡議,而國際田聯改革的初衷卻正是為了讓田徑賽事更加貼近民眾。
作為運動之母,田徑賽事自有其獨特魅力。但田徑運動和田徑賽事的魅力,並沒有被更大范圍的更多公眾充分認知。相比較而言,歐美地區的民眾是有觀賞田徑賽事的傳統的,而我國民眾觀看田徑賽事的習慣還處在不斷培育的過程中。長期以來,我國田徑運動的開展,大多在靠體制內的慣性推動,大多在靠明星運動員的名氣拉動。比如,早些年的馬家軍和去年宣布退役的劉翔,都曾對中國田徑的階段性發展起到過非常重要的引領與拉動作用。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引領與拉動往往是靠明星運動員裹挾起的一種狂熱氛圍作為支撐,當明星光環褪去、乃至聲譽掃地,中國田徑的發展方向也不得不改弦易轍。好在馬拉鬆賽事的風起雲涌、路跑活動的目不暇接,令人們對田徑的觀感發生根本性改變,而中國田徑的可持續發展契機也恰恰蘊含其中。
嘗試讓田徑賽事走上街頭、步入商圈、走進校園,主要目的就是讓公眾近距離感受田徑運動的魅力,進而讓田徑運動的發展境遇逐漸發生改變。對於中國田徑來說,邁出讓田徑賽事走上街頭(馬拉鬆、路跑賽事因項目特點早已來到體育場外)這一步並不容易,但想要造成大的聲勢與影響還需讓更多田徑賽事走出體育場、來到街頭、商圈和校園。而在考慮讓更多田徑賽事走出體育場、想方設法讓田徑運動和明星選手貼近公眾之外,中國田協是否也要好好考慮一下,如何吸納並團結各方社會力量,以便各方形成強大合力、共同推進中國田徑乘風高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