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隊模式”展現歐洲底蘊 精彩瞬間難掩整體沉悶
新華社巴黎7月10日體育專電(記者岳東興 王子江)史上最大規模的歐錦賽,以威爾士和冰島為代表的強勢“逆襲”,証明了歐洲再無“小球隊”之說,也展現了歐洲在球員培養方面的強大根基。但是,不需多年,即便現在回想起2016的法蘭西之夏,似乎除了少數場次的經典對決和葡萄牙奇跡般的奪冠時刻,記憶並不是那麼清晰——進球晚、僵局多、差距小以及更為實際的贏球方式,使得處於“磨合期”的“24隊模式”略顯沉悶。
總體看,這是一屆成功的賽事。法國以歐洲大國姿態,建設了一流的高科技球場,安排了氣氛熱烈的賽前表演,並以敬業的安保措施,控制住了部分球迷群體間的沖突,打消了外界對恐怖襲擊的擔憂,也為球迷在10個賽場營造了歡樂的氛圍。此外,94名裁判員展現出匹配球員實力的水准,他們一次都沒有依靠“門線技術”判斷進球,越位判罰准確率高達94.2%,更沒有錯判出“足壇冤案”,保障了比賽的流暢性。不過,比賽真的很精彩嗎?
進球,好難!
以“帕耶式絕殺”揭幕的歐錦賽,凸顯了球隊“慢熱”和進球“難產”。在決賽前的50場比賽中,有21場在上半場打成0:0。其中,在賽程最密的小組賽中,一共出現了4場0:0和5場1:1,共打入69個球,場均進球數僅為1.92個,每一個進球的間隔時間約為49分鐘,這意味著大半場時間在沉悶中度過。
小組賽場均進球最多的不是傳球第一的西班牙,不是控球第一的德國,而是44年后第一次打回決賽圈的匈牙利,隻有他們平均每場能進兩球,這也讓大多球迷對傳統強隊略感失望。此外,包括決賽在內,一共有20個進球是在85分鐘以及更晚的時間裡打進的,而在上一屆,這個時間段的進球僅為8個,因此本屆歐錦賽又得名“歐洲絕殺杯”。
“大巴式反擊”挑戰華麗傳控
為什麼進球難?世界第一“門衛”諾伊爾說,“面對給你‘擺大巴’的那些球隊,進球就是很難”。的確,“防守為王”成為本屆賽事一大共性。根據“擴軍”后的規則,四個成績最好的第三名,也可以晉級淘汰賽,這使得更多實力較弱的球隊,看到了創造歷史的機會。他們首先立足防守,確保不丟球,即便拿三場平局,也可能進16強。大多數球隊的辦法主要有四點:密集禁區防守、壓縮傳接球空間、分割包圍對手核心球員、戰略放棄控球去“死扛”,然后再通過抓反擊效率與強隊周旋,這也在改變著傳控為主導的“勝利方程式”。
“死亡半區”強隊橫死
“擴軍”固然給了“黑馬”更大的空間,但新賽制下淘汰賽的分區出現了顯著的不平衡。德、法、意、英、西五大聯賽所在國家和地區球隊雲集下半區,造成一場定生死的強強對話早早上演,成為西班牙、意大利過早橫死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威爾士、瑞士、北愛爾蘭等隊所在的上半區整體實力和眼球指數都差了一截。
從另一個角度說,強隊間的對話給淘汰賽帶來了亮色。整體處於低谷的意大利足球,在孔蒂嚴密的戰術體系重組下,“意式防守”精髓得以傳承,並連續上演“意式反擊”的經典場面,在16強戰中令人信服地完勝西班牙。
隨后,在勒夫勇於嘗試“意式三中衛”體系的大膽變陣下,世界冠軍教頭與孔蒂所帶來的技戰術層面最高水准的斗法,讓這一次的德意大戰再次載入足壇史冊。德國人在歷經120分鐘和18粒點球的窒息對決后,終於改寫了逢大賽不勝意大利的歷史,令人欽佩。
但是,贏了意大利卻“耗掉半條命”的德國,在面對法國時,沒有了“割麥子”的關鍵得分點,不得不重歸“無鋒陣”打法,數據華麗卻無法破門。當然,德國的出局帶有偶然性,他們依然在現代傳控技術上領先世界。
葡萄牙奇跡般的奪冠之路,要得益於分在了相對較弱的上半區,他們成為歐錦賽史上第一支在常規時間五連平后最終捧杯的球隊。雖然被冠以“平局大師”,但C羅領銜的球隊總能在逆風球下撐到最后,並以極強的韌勁和耐心完成制勝一擊,這也為以弱勝強為主旋律的本屆歐錦賽,畫上了恰如其分的句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