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體育

三大球職業化到底有沒有用?

鄔愷山
2016年08月26日08:16 | 來源:廣州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三大球職業化到底有沒有用?

 

  本報記者 鄔愷山

  ■本專題撰文

  本報記者 張喆

  ■本期特邀嘉賓

  《體壇周報》副總編 馬德興

  廣州歲月明星足球俱樂部理事長 彭偉國

  在剛結束的裡約奧運會上,女排姑娘們為中國三大球贏得了榮譽,中國女足闖進八強也算完成了任務。女排和女足這兩個項目,不僅在中國體壇,甚至在世界范圍內的職業化道路都不算是走得順暢。但恰恰是從這兩個“偽職業化”領域走出來的隊伍,這次在裡約奧運收獲了不錯的成績。

  相對而言,國內職業化表面上紅火的男籃,在裡約輸得潰不成軍﹔在中超金元化背景下的中國男足甚至未能獲得進軍裡約奧運的機會。下周,2018俄羅斯世界杯亞洲區12強賽開打,中國男足的前景同樣不樂觀。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再次成為時下熱點:職業化對於三大球這種集體球類運動到底有沒有用?

  舉國體制和職業化

  不該對立

  張喆:目前整個中國體育的體制和格局正在發生變化,這次裡約奧運體現出了這個新的變化。我認為舉國體制和職業化並非對立的模式,兩種模式在推動競技成績上面都有成功的案例。關鍵是,三大球的職業化是否應該和國字號球隊的競技成績盲目挂鉤?我們搞職業化的目的是什麼,什麼才是衡量成功與否的標准?

  馬德興:舉國體制講究用行政力量和思維進行管理,集中一切資源來發展競技體育,這在很多個人項目上是可以取得短平快效果的。包括這次英國取得的奧運成績也証明了這點。職業化則通過市場的力量進行資源的合理配置,它的目標是在項目普及率、市場化、競技成績三者取得共贏,三大球項目的發展符合職業化的需求(當然,三大球男子項目與女子項目各自的職業化程度不能簡單類比)。從目標來說,職業化和舉國體制並不沖突,但中國體育受制於資源不充分,兩者在管理方式上面存在沖突。集中到三大球上面,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官本位思想作梗。三大球的職業化程度與國字號球隊的競技成績有一定的關系,但不是必然聯系。

  彭偉國:隻要是搞競技體育的,沒有人不追求成績,這和舉國體制還是職業化無關。當初我們是中國足球職業化的第一代球員,即是受益者,也深知個中曲直。1994年中國足協所以搞職業化,出發點是那時候專業體制下足球的成績不好,管理者想用一條新的路子來促進足球水平的發展。這意味著,其實我們搞職業化還是陷入了傳統的競技成績決定一切的套路,這必然決定了我們的職業化路子不完善。后來的籃球也是模仿了足球的路子,所以並非是職業化耽誤了足球和籃球的競技水平,而是我們職業化的方向出現了偏差。

  三大球發展須遵循客觀規律

  張喆:顯然,三大球項目競技成績的好壞,不能成為否定舉國體制或職業化的原因。我覺得三大球競技成績的好壞,一定有其共通的客觀規律,我們應該怎樣尊重這個規律?

  馬德興:三大球競技成績的好壞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競技體育的魅力就在於結果的不確定性,無論本屆奧運會還是以往的歷屆大賽,很多偶然事件會改變一項賽事、一屆賽事的結果走向。三大球項目有著復雜的自身規律,比如基本實力的保障、越來越細化的專業分工、高科技手段的介入,這些都會成為決定競技成績結果的因素,也是規律的組成部分,缺一不可。比如這次12強賽,怎樣在保障職業俱樂部利益和國家隊建設之間取得平衡,就是一個很講究技術含量的課題。

  彭偉國:舉國體制和職業化只是三大球競技發展的手段,決定成績好壞的具體因素還是在於人。尤其在足球領域,一場比賽瞬息萬變,任何一個細節都會影響結果,但沒有人才作為支撐就一切空談。所以,不論舉國體制還是職業化,都應該為培養人才服務,這也是尊重競技體育規律的前提條件。

  張喆:其實直到今天,在很多外國媒體的眼中,中國參與三大球運動的人口數量遠遠少於乒乓球。所以,在談三大球與舉國體制、職業化的矛盾時,不如先把目光放到如何提高中國這三大球的“普及化”上面。我們目前還是一個“看球”的大國,而不是“打球”的大國!

  馬德興:要發展競技體育,肯定要建立在全民參與的基礎上。中國的奧運奪金項目大都是國際上的小眾項目,這是老生常談了,但不代表它們在中國沒有普及的基礎。三大球雖然在中國的受關注程度高,但真正熱愛並投身其中的人究竟有多少?這兩年,我們很多人動不動就喜歡談“體育產業”,但沒有參與者,沒有消費市場,哪來的產業?不先談普及就談產業,是否本末倒置?

  彭偉國:完全同意馬德興的觀點!這兩年我們這批退役老球員都投身於中國的足球青少年培訓工作上,深深感受到從事足球運動的人口基數是遠遠不夠的。雖然,從事某項運動的人口數量和競技成績不是簡單的正比關系,但沒有足夠參與的人數肯定會對選材造成影響。這幾年國家確實重視了足球運動的推廣,也制定了“校園足球”的政策,但現在很多地方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嚴重缺乏普及足球的場地、師資,各類良莠不齊的培訓機構一窩蜂地搶所謂的市場。

  12強賽中韓對抗無謂輸贏

  張喆:中超如今進入金元橫行的時代,我們也確實成為了亞洲職業足球的焦點。但中超聯賽是否真的足夠職業了呢?

  馬德興:就以本周的亞冠為例吧。韓國職業聯賽很多高水平球員已經外流歐洲、日本和中國,這次他們備戰12強賽的21人大名單中隻有3人來自本國聯賽。但即使韓國聯賽的競爭力在下降,但他們和我們的中超球隊依然對抗佔優。不是說中超已經職業化到了一個很高的地步,只是中超的資本吸引了更多優秀外援而已。從最近兩場亞冠比賽來看,我們的本土球員與韓國球員相比還是有能力上的差距。

  彭偉國:這段時間中韓在俱樂部和國家隊層面都要直接抗衡,我也代表中國元老隊,27日將在首爾參加中日韓的三國元老賽。從這幾年的三國元老賽我就感覺到,韓國人對足球真的是重視,隻要是比賽就一定要爭勝,他們的元老球員都保持了和他們做職業球員時一貫的作風,這就是長期“職業化”培養起來的意識。我感覺韓國足球界這次對亞冠和12強賽都很重視,因為他們不願意輸給用金錢燒起來的“中超”!

  張喆:怎麼看待即將開始的12強賽中韓之戰?

  馬德興:中國足球已經脫離了亞洲頂級水平較量長達15年了,這次能進12強賽已經是贏。現在談輸贏我們都是紙上談兵。

  彭偉國:第一場客場打韓國難度很大,中國隊除了拼,還要看運氣。我看足協領導之前說“2050年中國足球要達到世界頂級水平”,那麼距離現在還有24年。我們不在乎提什麼目標,更重要的是我們做了什麼!

(責編:郝帥、楊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