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平回母校憶往昔:感謝老師當年“開小灶”

昨天,帶領中國女排在裡約奧運會上奪得金牌的郎平,回國后到訪的首家高校選擇了母校北京師范大學,為學校近3000名學子作報告,分享女排訓練、奪冠背后的故事。郎平稱,她認為的團隊精神就是相互包容、相互擔當﹔沒有完美的個人,隻有完美的團隊。中國女排球迷應學會欣賞排球,才不會感到“虐心”。郎平表示,她將組建北師大女子排球隊,希望未來校園排球項目開展起來,教體真正結合。
□憶往昔
感謝老師當年“開小灶”
昨天下午不到兩點,北師大邱季端體育館內已經座無虛席。兩點半,郎平准時現身,現場近3000名老師和學生起身歡呼“歡迎郎平學長回家”。
“從裡約奧運會回來后,郎平到訪的首家高校就是我們北師大。如今她不僅是大家的學長,也正式加入到師大教師行列,變為我們的郎老師。”校黨委書記劉川生介紹,郎平與北師大淵源頗深,1981年中國女排對戰東道主日本隊,並首次奪冠,北師大學生曾拿著火把、敲著臉盆歡呼游行,感染激勵了一代人。1986年郎平進入外語系就讀,2008年受聘榮譽教授,2015年在郎平體育文化與政策研究中心擔任主任,正式變身“郎主任”“郎老師”。
郎平說,她在學校看到了1986年的照片,實在是歲月不饒人。“我想起年輕時在學校球場上總是信心滿滿,”郎平同時感謝母校英語專業的老師們,當年總是“開小灶”照顧她這位26歲的高齡學生,“老師們抽時間給我補課,讓我能夠說一口流利的英語,這才成就了日后的‘國際郎’,讓我有機會在其他國家執教。我后來還自學了意大利語”。
郎平說,她當時每天堅持背80個英語單詞,雖然晚上眼睛直打架,但也成長得很快。“時代不同,學習精神是一樣的。”郎平以自己的經歷勉勵學弟學妹。
□談奪冠
拼搏加技術成就綜合實力
今年夏天,中國女排時隔12年重回奧運會決賽並最終獲得冠軍,讓全中國為之沸騰。郎平卻直言,輝煌背后,是一場場意想不到的艱難。大家看到的是女排球場上的榮耀,卻看不到她們背后的艱苦努力。
郎平回憶說,2013年她出任女排教練,隊裡那些18歲到28歲的女運動員,訓練起來沒有周末,最多周日休息半天。年復一日,非常艱苦。大家所謂的十一、春節假期,她們都沒有。“今年過年,隊裡破格給她們放假3天,其中還包括在路上的時間,歸隊后即投入封閉式訓練,在一個地方待兩個月八個星期,宿舍、食堂、訓練場,‘三點一線’,非常單調。”
2013年亞洲錦標賽失利,那時大家的首要目標是回到亞洲第一。她開始調整策略,確立了“大國家隊”的概念,將全隊成員提高到28個,同時為奧運會培養新手。
“現在回頭看,我們的目標都實現了。2014年世界錦標賽第二名,2015年奪回亞洲冠軍,同年11月世界杯比賽中奪冠,這些都給了隊員很大鼓舞。而今年的目標就是獲得獎牌。”郎平直言,備戰期間,團隊做了很多分析來突破技術難關,扣籃、副攻、二傳等每個環節都不放過。“拼搏加技術才叫綜合實力。每天的訓練就是強化我們的不足,而我們的不足就是我們的潛力。”
女排姑娘們在裡約比賽期間也經受了諸多壓力,有的年輕隊員經常默默流眼淚。
郎平坦言,“開賽后,有幾天特別難熬,當時大家還沒有調整出狀態,5場輸了3場,真是虐心啊!我能感受到姑娘們背著過往榮譽的包袱,有點前怕虎后怕狼,領先不踏實,落后了更心虛。”
面對這種狀況,郎平與每位隊員談話,“輸了沒關系,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水平拿出來,更要把拼搏精神拿出來,打得不好說明有些方面還不夠,那就回家再練習!”正是這樣的鼓勵,大家在贏了巴西隊后,整個士氣提了起來,往后越打越好。
□話未來
希望在校園開展排球項目
昨天互動交流環節,就同學們感興趣的團隊精神、抗壓能力、女排未來發展等問題,郎平也一一解答,其風趣智慧的解答不時引發大家的歡笑。
郎平直言,這麼多年她已能夠很好地調解自己、排解壓力。而面對女排姑娘們,最好的方法就是鼓勵她們,要兩面想,看到她的進步,不能鑽牛角尖。“看到她的初衷,而且要耐心地等待她。”
關於女排,郎平有很多話想說:“奧運會這樣的國際大賽對我們運動員的成長是特別寶貴的財富,我希望年輕的中國女排可以繼續發揚這種團隊的精神。什麼叫團隊?贏球是大家的,輸球也是大家的,必須能夠相互包容,相互擔當。實際上我認為,沒有完美的個人,隻有完美的團隊,這也是中國女排一個非常好的傳統。我們還有很多大家看不到的團隊成員,助理教練、醫生、康復師、體能師等。”
而對於陪伴多年的球迷們,郎平希望,“我們的女排球迷要學會欣賞排球,甚至學習欣賞外國球隊奉獻的精彩比賽,這樣就不會感到‘虐心’”。
對於未來,郎平表示,除了執教高水平的排球隊,她還希望能開展推廣校園排球項目,不管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教體應該結合起來。“不遠的將來我們還會成立北師大女子排球隊,我也建議大家每天看手機的時間減少20分鐘,走出去鍛煉鍛煉,提高身體素質。”引發全體師生的掌聲。
京華時報記者任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