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體育>>2016北京國際馬拉鬆

北京馬拉鬆 高標准、再提升

2016年09月18日08:28 | 來源:新華社
小字號
原標題:北京馬拉鬆,高標准、再提升

  9月17日,參賽選手從起點出發。當日,2016北京馬拉鬆在北京舉行。 新華社記者孔卉攝

   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體育專電(記者汪涌 韋驊 肖亞卓)從天安門跑向“鳥巢”和“水立方”間的奧林匹克景觀大道,北京馬拉鬆的這一精彩線路,17日吸引了3萬名選手邁開腳步,並吸引了數量更為龐大的觀眾,通過電視直播等方式關注這項國際田聯金標賽事。

  今年已是36歲的“北馬”,歷經時光打磨,光彩奪目。地標式的線路、媒體的高關注度、贊助商的重金投入,以及來自全國各地乃至世界眾多國家和地區馬拉鬆愛好者的熱情參與,使其成為中國路跑運動當之無愧的第一品牌。

  奧運城的經典賽事

  17日清晨,北京地鐵一、二號線上涌入了一群又一群人。他們大多身穿有著號碼牌的專業運動服,腳踏專業跑步鞋,當然其中也偶有奇裝異服的“另類”。“跑友”——是他們共同的標簽,他們要赴一個屬於自己的盛大節日——北京馬拉鬆。

  這項國內標志性的馬拉鬆賽事今年已踏入第36個年頭。3萬名跑友齊聚北京,用腳步丈量這條長度42.195公裡,從天安門廣場到“鳥巢”的經典賽道。

  而這一切,在三十多年前是不可想象的。當1981年首屆“北馬”鳴槍開跑時,一共隻有80余名選手參賽,選手們從天安門廣場出發,經西單、五棵鬆至古城后再折返回至天安門廣場,使用比賽線路圖還是手繪版本。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馬拉鬆對大部分的國人來說還是新鮮事物。“北馬”主辦方為吸引更多人前來,採取了多種方式,包括延長關門時間,增加半馬、十公裡、迷你馬拉鬆等門檻更低的項目培育市場。1996年,“北馬”參賽人數首次突破1000。兩年后,超過上萬人參賽。“北馬”由專業化向大眾化的發展初見成效。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籌辦和舉辦,極大激發了國內大眾對於運動的熱情,而路跑就是受益最大的項目之一。已有深厚積澱的“北馬”成為國內眾多馬拉鬆愛好者追逐的熱點。報名參賽人數不斷增加,從2014年開始,主辦方不得不採取抽簽的方式發放名額。

  2015年,“北馬”又做出一個大膽嘗試,僅設全程項目,然而依然抵擋不住跑友們的參賽熱情,3萬個名額吸引了全球63118人報名。今年,報名人數再創新高,共有66576人遞交了申請,其中隻有不到一半的人有機會站到天安門廣場起跑。

  從賠錢賺吆喝到“不差錢”

  據北馬組委會市場開發人員分析,“北馬”創辦以來,前30年幾乎都是在虧本運營,但通過積累,慢慢確立了傳統品牌形象。2012年以后,隨著路跑運動在國內日漸風行,再加上精心設計的線路、首都傳播資源聚集等優勢,蓄力多年的“北馬”也迎來火爆場面。

  從賠錢賺吆喝到“不差錢”,“北馬”的這36年濃縮了中國的巨大變遷。而在這巨大變遷的背后,是國家整體實力的增強和人民群眾健身意識的提高。尤其是隨著北京奧運會的舉辦,中國人的體育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加上奧運會留下眾多世界一流的賽事舉辦人才和經驗,使其在全民健身熱潮襲來之際,所蘊含的巨大市場潛力得到釋放。

  “北馬”冠名贊助商、北京現代汽車董事長徐和誼介紹,北京現代連續第六年贊助“北馬”,這也是北京現代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六年。通過贊助體育賽事打造的各種體育營銷活動,號召更多的人參與到諸如馬拉鬆等體育運動中,實現了雙贏。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一個體育品牌必須要經過長期的市場考驗才能確立其江湖地位。“北馬”作為一個成熟賽事品牌,贊助踴躍,市場化運營程度高,已搭建起成熟的市場開發體系,無需政府直接資金投入。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以及冬奧會的成功申辦,更是為這座城市的體育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空間。

  北京市體育局局長孫學才認為,“北馬”為業余選手與專業選手同場競技提供了舞台,為世界跑者多元文化交流打開了窗口,展現了北京充滿活力、創新包容的城市形象,進一步增添了這座奧運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再提升需內外兼修

  面對未來,“北馬”需要內修和外延雙向發力。

  內修,指的是“北馬”不應僅僅滿足於當前賽事的良好收益,而是要在多方面進行更深入的提升,使馬拉鬆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要為跑者和贊助商提供更細致周到的服務﹔提煉賽事的核心價值觀,更深入發掘馬拉鬆博覽會的價值和作用﹔打通馬拉鬆產業鏈,將品牌價值最大化,組建訓練營、迷你賽以及和跑團進行更深入互動﹔與世界其他知名馬拉鬆賽進行資源互換,進行更深入的交流與合作等。

  外延,則是要充分發揮“北馬”經典品牌賽事的作用,進行品牌和管理輸出。例如,今年“北馬”開賽前宣布將與武漢馬拉鬆進行深度合作的集約化經營值得關注。

  據中國田徑協會提供的數據,去年全國馬拉鬆等路跑賽事經歷了從51場到134場的跨越式發展,而今年上半年就達到190多場,跑步人群也在不斷增大,繼續呈現快速發展態勢。同時,比賽也面臨辦賽水平良莠不齊的挑戰。“北馬”應充分利用資本、品牌、人才等多種手段,進行整合,承擔起引領“路跑熱”提質升級的使命。

  丁熠晨是近年來“馬拉鬆熱”的見証者和受益者之一。他2012年初創立了恩貢(上海)文化發展中心,主營業務為中國境內路跑賽事外籍職業運動員的邀請。作為一名職業經紀人,丁熠晨對“北馬”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一項比賽想要吸引高水平選手參加,除了獎金額度之外,還要考慮很多其他問題,比如好的天氣條件和賽道條件會更加有利於選手出成績,有時馬拉鬆比賽過程中溫度和濕度的微小差異都會造成成績上很大的區別。”丁熠晨說,“運動員參加比賽一方面是想拿冠軍獎金,一方面也是要提高自己的最好成績。因為2小時07分的選手出場費是一個價,2小時06分的選手出場費又是一價。如果一個比賽各方面條件特別適合出好成績,那對運動員就會更有吸引力。”

  在他看來,波士頓、倫敦、柏林、芝加哥、紐約、東京六大國際知名馬拉鬆賽就是六張金燦燦的國際名片,體現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體育文化底蘊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向世界展示這個城市和國家的魅力和國際影響力。目前國內眾多的馬拉鬆比賽中,真正有潛力向“國際六大”發展邁進的並不多,“北馬”是當仁不讓的其中之一。

  丁熠晨認為,城市的知名度是吸引高水平選手參賽的重要條件,目前的國際六大馬拉鬆賽無一不是在世界知名的大都市舉行的,相比之下國內有條件與之抗衡的隻有北京和上海的兩場馬拉鬆賽。特別是“北馬”每年的起點都設在天安門廣場,對賽事的品牌文化和影響力的提升作用是國內其他賽事無法企及的。而在這一點上,“北馬”再次走在了引領示范的最前沿。

  組建了一年的首都媒體跑團擁有30余名酷愛長跑運動的資深媒體人。他們中的19人參加了今年的“北馬”並全部完賽。這些在一線採訪過眾多國內外馬拉鬆賽的媒體人完賽后,在微信群裡討論時認為,多元化的中國馬拉鬆,需要“北馬”樹立清晰的行業標准下的個性化開發,這也考驗著中國馬拉鬆經營團隊的水平。

(責編:胡雪蓉、楊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