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體育>>體育要聞

全國中考必考 學校體育“拐點”來了

慈鑫 梁璇
2016年09月26日07:45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全國中考必考 學校體育“拐點”來了

 

  日前,教育部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首次在全國范圍內提出“體育成為中考必考項目”的要求,根據《指導意見》,中考的錄取計分科目將由語文、數學、外語加上體育4個科目構成,其他科目均成為選考科目。

  《指導意見》將體育上升到了與“語數外”三大主科同等的地位,在業內人士看來,對於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有積極意義,但在如何真正提高學生的體育運動熱情、培養運動習慣方面,學校體育仍面臨諸多挑戰。

  “體育課”確定主科地位

  從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的出台,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的23字方針,再到今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的發布,近10年來,國家層面對學校體育工作和青少年體質問題越發重視。

  據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介紹,20多年來,體育已經在全國絕大多數省(區市)成為中考必考科目,但仍有少數地方中考不考體育,《指導意見》是首次從全國范圍內作出了中考必考體育的要求,這也是學校體育日益受到重視的必然結果。

  在“應試教育”地位較為穩固的中國教育體系下,從國家層面對體育成為中考必考項目提出要求,對於學校體育工作而言具有積極意義。北京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院長毛振明表示,“以前的中考,體育是跟著人家考,但現在成為語、數、外之外的第四個必考項目,其他科目選考。我聽到這個消息后,第一反應是高興,體育終於成為主科了,這樣家長就會非常重視。另外,這次改革和以前不同,原來很多地方都對中考體育有過不同的嘗試,不斷地取消、恢復、降分、升分等,還是一種實驗。但現在發出了一種信號,就是國家非常重視體育,雖然現在中考體育有不夠科學、不夠合理的情況存在,但國家仍然要重視體育。”

  一說到體育考試,絕大多數學生的第一反應就是又恨又怕。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體育考試都被認為會加重學生負擔,因此很容易引來質疑的聲音。而這次《指導意見》最值得關注的進步之處就是終於開始在考試科目上做了減法。“國家要求必須計入高中階段學校錄取分數的科目隻剩下語、數、外和體育,其他科目都成了選考科目。也就是說,如果一個省(區市)隻有語、數、外加體育4個科目計入中考錄取分數的科目,也是可以的。”王宗平表示,“當然,根據目前我們的研究,4個主科加兩個或3個選考科目的模式應該是未來全國各地方中考的主流模式。學生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如果不給學生的學業負擔、考試負擔做減法,學校、家長、學生即便想重視體育,也是很難有真正的施展空間。”

  “科學考試”才能解決現存弊端

  “《指導意見》的出台對於學校體育工作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全國學校體育聯盟(教學改革)理事、東北師范大學副教授陳帥向記者表示,“體育在中考中地位上升,但如何讓這種地位的上升與學校體育工作實現聯動、進而激發學生的體育熱情和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習慣,我們還需要解決很多問題。”

  “比如,究竟應該在體育考試中測試什麼?制訂怎樣的測試標准?如何以點帶面,讓學生參加足球、籃球等運動項目,但取得的效果並不是學生隻練一兩個考試的技術動作,而是真正能夠參與到足球、籃球等運動中去,這些都是目前中考體育與學校體育在聯動上普遍存在的問題。”

  作為一名基層的中學體育老師,北京中學的王芳對此感觸深刻,她期盼《指導意見》未來在實施時能夠有效解決現在學校體育考試的一些弊端,“現在中考體育項目的考試不夠科學,比如籃球繞杆跑滿分了,不代表學生會打籃球、喜歡打籃球,結果通常是中考完了他一輩子都不再碰籃球。我和一些從其他學校轉來上初三的孩子聊天,他們以前的初中體育課都在一遍遍練習中考項目,那些都是他們覺得很枯燥的項目,由此甚至不喜歡體育,但他們看到我們的體育選修課后,又對很多項目感到很有興趣。所以義務教育階段我們應該培養學生的運動習慣和對體育的興趣,考試也要跟上這樣的形勢。”

  毛振明也提出,《指導意見》在提升學校體育地位的同時,現存的一些問題也要有解決的辦法,“現在的體育考試以測試身體素質為主,但長跑不行真的就代表體育不好嗎?擅長游泳的孩子怎麼辦?另外,技能測試項目更多從容易判斷、相對嚴謹的角度考慮,比如北京中考中的籃球和足球,測試內容是運球繞障礙物,但用這個標准就能代表學生的籃球、足球水平嗎?如果不強化科學性,后面的問題會很多。因此,在學校體育地位提升的信號發出后的短時間內,我們要對體育中考的可靠性、公正性、運動技能匹配性等方面好好研究,同時也要認識到體育考試有其特殊性,很難達到文化課考試所具備的科學性,隻能做到相對合理、相對嚴謹。可以預見明年我們會非常忙碌。”

  王宗平認為,“在體育中考未來的改革上,應當讓考體能與考技能相結合,多提供一些菜單讓學生自主選擇。”

  王芳對此也有類似建議,“學生們有相對多元化的體育運動選擇,評價系統較為單一的體育考試就容易成為限制,比如有孩子是北京市武術冠軍,有的孩子是朝陽區羽毛球比賽前幾名,這樣的孩子因為要訓練就沒有時間去練習籃球繞杆等中考項目,這就會影響他的成績,而體育課很大程度上也會偏重中考項目,體育課本可以具備的多元化空間隻能被壓縮。”

  “體育必考”內容應全面綜合評估

  國家出台政策確定體育成為中考的主科之一,這是學校體育工作轉變弱勢地位的一個歷史性轉折點,但這項政策只是體育教學改革的必然進程,人們並不能過於看重體育考試的效果。

  中國學校體育工作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已經在整個學校教育體系中產生了深遠影響。2014年7月28日,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全國學校體育工作座談會的講話中指出:“據教育部公布的調查數據,小學三年級至初中,隻有29%的學校每周上滿3節體育課,近80%的學生每天達不到一小時的體育鍛煉,有的學校,高中特別是高三基本全部停上體育課。”

  這是在2014年,距離2007年中央下發“增強青少年體質”的“7號文件”已經過去7年,全國仍有超過70%的初中和小學無法開齊體育課,仍有80%的學生達不到每天鍛煉一小時的標准。

  以作為中考主科的方式提升體育的地位,仍是中國“應試教育”大背景下推動學校體育工作的無奈之舉,“即便《國家課程標准》規定體育課時佔小學初中總課時的11%,僅次於語文、數學,排第三位,但由於應試教育的大環境,體育課被減少、擠佔、借用的現象司空見慣。我們要像歐美一樣認可‘體育’也是一種能力,中國要走的路還很長。”王宗平表示。

  怎樣讓體育中考盡可能避免目前已經出現的弊端,最大可能發揮對學校體育教育的積極影響,毛振明給出了四個建議:“一、考核一定要綜合評價,不能偏重學生的身體素質或是技能,隻有身體素質加技能素質的全面考核才是最優選擇﹔二、一定要考慮到學生平時的體育鍛煉情況,做到平時加上集中考試相結合。但平時分由誰來評,這就牽涉到老師的誠信、校長壓力等問題,例如怎樣避免出現文化課成績好的學生沒怎麼堅持體育鍛煉,但為了升學率也可能獲得高分的情況。如果今后能借助大數據等互聯網技術,改進學校評測技術和手段,開發更多能記錄學生心率、熱量消耗等基礎數據的科學工具,甚至實現全國校園體育課程數據能互相查閱,這就能相對容易實現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結合的有效性。三、必須注重體育教育中的其他方面,比如對體育的態度、進步度、測試過程中不能忽略學生先天條件差異等,需要相對評價和絕對評價相結合。四、當體育成為必考科目后,免體問題就要更加慎重。針對有殘疾、先天疾病的學生,這個分數的多少、偏重懲罰性還是保護性都會引發很多討論,懲罰性過多則有失公平、保護性過多就會出現為了免體而造假等問題。”

  無論怎樣,此次《指導意見》的出台都可視作中國學校體育工作的一個重要事件——在獲得了一個可以推動未來發展的突破點之后,接下來就該解決學校體育工作存在的現有問題了。

  本報北京9月25日電

(責編:郝帥、楊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