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體育>>評論

人民體育論中國足球之五

中超需要改革,中超更需要革命

陳晨曦
2016年11月12日09:13 | 來源:人民網-體育頻道
小字號

在中超進入“80億時代”的首個賽季,各家俱樂部的分紅有望達到創紀錄的6000萬人民幣,而在一年前,每家俱樂部隻能拿到1400萬。

6000萬,這的確是一個讓人驚嘆的數字,也足以讓中國體育市場的任何一個賽事IP都難望其項背,但與當下中超球隊的投入相比,嘆息聲又會接踵而至。僅僅兩年前,一支保級球隊的投入達到1個億往往就能逃出生天,如今,這個數字飆升到2億依然不能保証安全。

在資本的助推下,中超格局開始發生調整,聯賽競爭激烈程度明顯提高。與恆大一樣奉行金元政策的江蘇蘇寧、河北華夏幸福以及上海上港都具備強大競爭力,北京國安、山東魯能、天津泰達的沒落則讓人唏噓不已。

熱錢涌入,球星駕到,中超持續升溫,改變隨處可見。

但是,在投入和分紅依然不能處於同一量級的當下,俱樂部盈利依然看似是個遙不可及的目標。如果燒錢成為維持中超聯賽繁華景象的唯一燃料,人們自然不免擔心總有火勢變弱或者突然冷灶一天。

在俱樂部的投入中,球員薪資依然佔據最大比例。根據統計,中超各俱樂部支付球員薪資比例為79%,如按照國際慣例,若要真正實現收支平衡,其球員薪資水平控制在俱樂部收入的50%左右較合理。NBA聯賽是48%—55%,如果超過55%俱樂部就要繳納工資奢侈稅,英超要求是51%。

中超球員薪資的一路飆升,與當下好球員稀缺直接相關,中國足球是在為過去十幾年人才培養體系的崩塌還債。2016賽季,河北華夏幸福本賽季以8000萬引進年輕后衛金洋洋,俱樂部高層表示,如果不是這種一擲千金的方式,很難買到具備培養基礎的球員。上海申花用6500萬的高價購入畢津浩,但這位身材高大的球員在中超賽場僅獲得了6次出場機會。

讓薪資結構趨向合理的辦法隻有增加人才供給。現在,各家俱樂部都將青訓視為重中之重,足球學校、試點布局、外教團隊等方式各顯神通,不一而足。但青訓豈是朝夕可成,唯有交給時間檢驗,待隨中超聯賽走向正軌之后進入球場的足球少年逐漸成長起來,方才能有定論。即便最樂觀的估計,迎來根本性改變,至少也要有十年之功。

還有些亟待解決的改變掣肘於投入不足。目前中超俱樂部運營結構不健康,無法拿出更多資金用於市場投入、社區服務、球迷文化建設等關系俱樂部整體品牌提升的項目,從而影響俱樂部的價值體現和品牌推廣。

如果說形成俱樂部盈利的內部機制還需時間,那麼外部環境似乎要樂觀許多。畢竟,在80億的撬動下,中超聯賽的贊助收益正水漲船高,足球產業環境似乎也順風順水、前景大好,但實際上依然暗流涌動,礁石遍布。

不久前,一家和足球領域淵源頗深的體育公司傳出CEO離職的消息,該公司在中超和中甲業務上的努力並未獲得期待的回報。離職、退出、維持,這些產業春天中出現的詞語,讓人感到了料峭寒意。足球產業投資方式趨同、運營周期長、盈利模式不清晰的困擾在短期內難以解決。

今年,是樂視體育坐攬中超新媒體版權的第一年。樂視體育手握的五大核心IP中,中超、亞冠佔據兩席。付費觀看和廣告收入是把中超版權變現的直接方式,但中超轉播的付費模式尚未實施。年中時,坊間曾傳出消息,2016年上半年樂視體育實現10億元的營收,其中有一半來源於會員,而根據樂視體育給出的數據,付費會員數已經突破300萬,人們收看體育賽事的習慣正在悄然發生變化。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付費收看,依然是一場“教育市場和被市場教育的拉鋸戰”。

中國職業足球俱樂部的成功,絕不能隻靠不計成本的資金注入,離不開足球產業的勃興﹔與此同時,更需要觸及內核的變革,而脫胎換骨的過程總會有痛苦相隨。

改革既始,就不能駐足。

(責編:張帆、胡雪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