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體育>>綜合

明星應該怎樣“華麗轉身”?

陳偉勝
2016年11月18日08:15 | 來源:廣州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明星應該怎樣“華麗轉身”?

■本專題策劃

本報記者 陳偉勝

■本專題撰文

本報記者 楊敏

■本期特邀嘉賓

羽毛球奧運冠軍 、中山大學體育部副教授

張潔雯

羽毛球世界冠軍 、重慶奧亞體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亞雯

最近體壇新聞不斷,先是在央視播出的紀錄片《轉折點》中,寧澤濤說出了“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有傳言他正在辦理轉業手續﹔后有奧運會后,金牌之師的國羽接二連三掀起了國手退役潮,他們都將面臨轉型的問題﹔昨天,之前一直被視為現役體壇明星之中,轉型選擇最多的羽壇頭牌明星,竟然爆出“出軌”猛料,他這次是否還能“華麗轉身”?

本期三言二拍特別邀請到兩位羽壇明星嘉賓,她們是閨蜜,是冠軍,名字還只是相差一個字。在中國體壇浩浩蕩蕩數以十萬計的運動員轉型大軍中,她們分別兩次轉型,方向截然不同,因此圍繞“轉”字話題,自然最有發言權了——

轉型 一時沖動?

楊敏:先說一下運動員轉型,兩位嘉賓在國家隊時是同一批的國手,都是冠軍級人馬,退役后直接走馬上任副處級。張亞雯在一年多之前辭去公職開創了自己的公司,擁有了自己的羽毛球培訓俱樂部。張潔雯則在兩個月前從廣州市羽毛球運動管理中心“張副主任”調入中山大學體育部任“張副教授”。兩位在退役之后第一次轉型的方向是一致的,第二次的選擇截然不同。

張潔雯:我和張亞雯在國家隊的時候就是很好的朋友,我們的名字剛好也只是差一個字。確實是,我們退役之后都是回到了家鄉擔任體育部門的副處級干部,其實和我們一批的不少隊友,像龔睿那、高崚、楊維等,退役之后的走向都是相似的。不過最近我知道了不少隊友從辦公室裡走出來,紛紛開創和羽毛球相關的事業。張亞雯是我們這一批當中最早舍棄鐵飯碗的一個,我一直很佩服她的決心和毅力。

楊敏:張亞雯大約在一年半之前辭去公職,作出這麼大的決定,最大的障礙來自哪裡?據說你給父母做了很長時間思想工作。這一年多以來,有沒有后悔過自己的選擇?最大的收獲是什麼?張潔雯在轉型后說過:“自己選擇的路,哭著也要走完。”這麼快就開始哭啦?

張亞雯:其實最大的障礙是自己。我退役后回到重慶市體育局任職,經過兩年多的沉澱,覺得自己還是離不開羽毛球,而當時的工作領域和羽毛球的距離有點兒遠,我坐在辦公室覺得自己被困住了。加上國家出台了很多支持體育產業和推廣全民健身的政策,因此,經過半年的思考,我終於下定決心要重新回到我熱愛的羽毛球事業上。父母知道我當運動員吃了很多苦,也知道自己開公司辦俱樂部肯定很辛苦,他們希望我今后的生活可以安逸一些,但是這並不是我想要的。當我自己想通了,做他們的工作也容易了。

張潔雯:我沒有哭啊。我只是作一個比喻,必須對自己的選擇負責。當老師是我多年的夢想,在得悉有這樣一個轉型的機會之后,我也是經過全面的考慮才作出決定的。像張亞雯所說的,我們的決定不是一時沖動。既然選擇轉型,就要在新的工作崗位上做好自己。本學期我暫時還不需要上課,主要的工作是觀摩學習,但是我沒有放鬆對自己的要求。我在小兒子出生之后胖了不少,我要求自己在下學期到來之際盡快恢復體型,現在我每周抽空一到兩個半天恢復訓練。當一名稱職的老師,要從嚴格要求自己做起。

轉型 依仗名氣?

楊敏:兩位都是著名羽毛球運動員,無論第一次還是第二次轉型,冠軍頭銜對於你們開展工作是否有幫助?

張亞雯:冠軍光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不是萬能的,最終還是以實力說話。我在創業的路上投入了7位數,計劃用6年收回成本,很多人覺得有點兒慢,但我忠於自己的內心。初期確實有學員是慕名而來的,但是時間長了家長們看重的肯定是訓練的質量和效果。我給自己的要求是辦一個良心企業,通過自己的專長,帶動重慶地區的青少年羽毛球發展。

張潔雯:有機會我也要去重慶向張亞雯取經,在中大的工作除了日常的教學之外,我還希望進一步在師生中推廣羽毛球,這一點上,我還需要學習。

楊敏:既然名氣不是萬能的,那兩位認為作為優秀運動員,要成功轉型的話,最需要的是什麼?

張潔雯:多年的比賽經驗?臨危不懼嗎?別說還真有幫助。我們在運動生涯中學會了吃苦耐勞,隻要想做好的事情,沒有做不好的。無論遇到多大的挑戰,憑借多年以來鍛煉出的這股韌勁,總是能克服的。不管是運動員的轉型還是普通人的改行,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實力,而這並不是從書本上就能學到的,是智商、情商、工作能力等多個方面的綜合體現。

張亞雯:你的意思是不用讀書啦?但是你退役之后馬上回到學校修讀了一個碩士學位呢。我認為,轉型到了某個行業,當你覺得自己欠缺的時候,一定要通過學習去補給知識。社會實踐也是補給的一種,書本上的東西很多不能直接轉化為實際應用。

張潔雯:哈哈,我沒這麼說過。讀書很重要,尤其是我們在運動員時期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訓練和比賽上,文化課是相當薄弱的。只是不能讀死書。

張亞雯:說出來怕大家笑話,其實在開公司的這一年多,我最大的收獲是學到了很多生活中的技能。我們在國家隊的十幾年被照顧得太好了,我們不用擔心訓練和比賽之外的任何生活瑣事。結果,我在退役之后,一開始連訂機票都不會。真的,我是真的沒有接觸過生活的瑣事。我的公司規模不大,所以像報稅、申報發票等種種瑣碎的事情,都必須親力親為。在球館改建和裝修期間,我每天都要盯著,不懂也得盯著,慢慢學習,時常早上7時出門,半夜12時才回家。那段時間真是難熬,不過當過運動員的我睡了一覺爬起來還是迎難而上,可以說,多年以來在競技場上磨煉的意志在轉型路上幫了大忙。

轉型 嚴於律己?

楊敏:以前提到退役,優秀運動員的最好出路就是走上管理崗位,而時代的不同讓運動員在轉型路上的選擇更多樣化。你們最佩服的是哪些成功轉型的體壇前輩呢?

張潔雯:成功的例子太多了。經商的話,李寧是我們的榜樣﹔從政的也有關渭貞、林燕芬﹔走向國際的有李玲蔚、鄧亞萍。我認識的優秀運動員,盡管退役后選擇了不同的人生,但沒有一個過得差的。

張亞雯:要說退役之后經商最成功的,那肯定是李寧先生。不過,像我這樣退役之后開公司開球館的,當時還真沒有幾個。我主要還是靠自己摸索,慢慢學習,我是轉型,但是離成功還有很長的一段路。

楊敏:在運動員時期,你們都是處於金字塔頂端的,退役后選擇多起點高,但那些競技成績不如你們的運動員,他們的轉型道路是否曲折一些?之前也有媒體報道過生活所迫不得不在街頭賣藝的體操冠軍,還有當搓澡工的舉重冠軍。

張亞雯:競技成績的好壞,與退役之后的生活還是有很大關系的。成績好的,很多單位拋來橄欖枝,選擇面更廣,但是否這樣就能決定我們的人生一定比他們成功,也不一定,最后還是要看綜合素質。不管退役之后選擇什麼工作,隻要是勞動就是值得尊重的。

張潔雯:性格決定命運,運動員的轉型也是如此。

張亞雯:我在組建教練員團隊的時候,最看重的並不是競技成績,而是教學態度。除了冠軍之外,我認為在金字塔中部甚至底部的運動員,在轉型時最被看重的往往不是成績,而是做人處事的態度。

楊敏:中國羽毛球隊在裡約奧運會之后出現退役潮,可以預見,這批運動員將面臨轉型挑戰,作為過來人,有什麼心得體會要和他們分享呢?

張亞雯:作為過來人,我的心得體會是,不要急於作出任何決定,先休息一下,因為所有運動員都有心理落差。剛開始工作時,我對羽毛球產生了排斥心理,現在回看自己,正是在排斥羽毛球的那段時期過去后,我才真正明白自己對這個項目是割舍不掉的。

張潔雯:運動員是向往自由的,在運動隊這麼多年,一旦釋放了可能會在追求自由的路上稍稍過了火。無論在役還是退役,在轉型的路上都要嚴於律己,賽場上我們曾經很優秀,賽場外我們也不希望出現任何紕漏。但是,畢竟人無完人,做到這些很不容易,我也在路上,一起共勉吧。

楊敏:的確是,運動員無論如何轉型,但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一旦出現負面的新聞,不僅是自毀形象,而且還會對家庭、球迷、贊助商,甚至對他從事的運動項目,都可能產生沉重的打擊。

(責編:楊磊、胡雪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