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化不是全能藥方(體壇觀瀾)

薛  原

2016年11月25日07:5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不同的項目有著規則特點、參與體驗、觀賞價值、成長環境、人文背景等諸多方面的區別,對更多項目來說,發展模式不必隻認准職業化這一種法門

       

  本周,中籃聯(北京)體育有限公司(CBA公司)的成立,要算國內職業體育改革進程中一件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事件。這件事醞釀已久,幾經波折,最終以各方都能接受的形式完成一次漸進式的變革,實屬不易。

  中國男籃職業聯賽(CBA)走過20多年,對進一步改革累積起的願望和動能越來越強烈。CBA公司的成立,意味著各家俱樂部在聯賽運行中有了相對清晰明確的話語權,這符合聯賽發展的趨勢,也符合職業體育的規律。應當看到的是,改革的動力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聯賽發展的“倒逼效應”,職業聯賽的各參與主體和計劃經濟時代辦體育的形式已經有了本質不同。訴求多元、利益多元,各方需要在一個全新的平台上整合規劃,共謀未來。從這一點看,CBA改革以及職業足球的改革,堪稱國內職業體育改革的“開路者”,其發展歷程,也給了人們一個觀察職業體育從無到有,從參差生長到逐步規范的窗口。

  從奧運爭光的角度看,男足和男籃都非我們的強項,但職業聯賽的發展卻走在前面。乒乓球、羽毛球、女排等項目,在奧運會上戰績赫赫,但國內聯賽的發展卻難如人意,其中的反差值得深思。戰績和市場,金牌和人氣,口碑和票房之間,到底是什麼樣的關系,發展的邏輯又是什麼?職業體育的成熟度,理應成為衡量體育強國的一個重要指標。這無疑是中國體育改革進程中要解決的一個關鍵課題。

  另一方面,不同的項目有著規則特點、參與體驗、觀賞價值、成長環境、人文背景等諸多方面的區別,這都會成為影響其發展模式的因素。美國有四大職業賽事,其立足的根本是民間深厚的項目文化以及可以轉化為市場認可的表現形式。追根究底,職業賽事是項目發展水到渠成的結果,無法強求速成。不是所有的運動項目都能走職業化之路,也不是隻有職業化,或者職業聯賽的形式才能為每項運動都帶來生機。量體裁衣、創新發展,這應當由項目參與者和市場開拓方做選擇。

  已經在職業化道路上做出不少探索的足球、籃球等項目,自然需要以更符合職業聯賽特點的方式去求得發展。對更多項目來說,也不必隻認准這一種法門,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條,這正是體育改革蘊含的魅力所在。


  《 人民日報 》( 2016年11月25日 15 版)

(責編:胡雪蓉、楊磊)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