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賽季中超聯賽在賺錢 俱樂部卻賠錢
近年來,中超聯賽進入“金元時代”,多家俱樂部的總投入接近10億元人民幣,引進外援的身價高達數千萬歐元,國腳級內援的轉會費也逼近億元大關。在資本的刺激下,中超踢得風生水起,賺足了眼球。日前,在2016年中國足球發展論壇上發布的《中超聯賽商業價值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剛剛結束的2016賽季,中超比賽場均上座率接近2.2萬人,排名世界第六﹔中超總收益達15億元,其中版權收入10億元,較上賽季提高了12倍。
如此出色的成績單是不是說明作為聯賽參與主體的俱樂部活得很滋潤呢?答案是否定的。《報告》指出,本賽季16家中超俱樂部總支出92.38億元,總收入87.33億元,虧損5.05億元。從總體上看,絕大多數俱樂部的經營依然處於虧損狀態。
中超價值增幅全球第一
2016賽季中超如同一場“超級軍備競賽”,無論是引援的轉會費,還是球員的薪酬和獎金,均大幅度刷新紀錄。如上海上港隊引進的巴西球星胡爾克,其轉會費高達5580萬歐元,創造了中國足球職業聯賽歷史上外援身價最高紀錄。相應地,《報告》顯示:今年中超的整體價值較去年增加了2.77億英鎊,價值增幅達81%,高居全球第一。
比起上賽季的7億元,本賽季中超總收益達15億元,翻了一倍還多﹔其中版權收入10億元,較去年提高了12倍。據悉,購買了中超5個賽季版權的體奧動力此前已向中超公司支付了本賽季第二筆版權費6億元,加上年初支付的4億元,10億元全部到位﹔另外,中超冠名商今年贊助金額達1.815億元,其它贊助商每年贊助費用為2000萬元至1億元不等,兩者相加約5億元。
據了解,2015賽季16家俱樂部的平均分紅為1540萬元,而2016賽季該數字增至6000萬元左右,分紅總額達9.6億元。雖然俱樂部得到的分紅成倍增加,但相對於俱樂部的龐大投入,這筆分紅只是“小錢”,充其量隻夠引進一名內援的開銷。
值得一提的是,本賽季中超現場觀眾總數為580萬人次,繼續排名亞洲第一﹔場均觀眾接近2.2萬人,較上賽季提升1800人,居全球第六。
收入失衡致俱樂部虧損
中超表面上的風光,卻掩蓋不了絕大多數俱樂部虧損的尷尬事實。以往每年三四億元在中超算是“土豪級”投入了,但現在可能連完成保級的任務都很難。《報告》顯示,本賽季中超保級球隊的平均投入高達5.7億元,中超“生存成本”之高可見一斑。
根據《報告》提供的數據,2016年中超俱樂部總體收入為87.33億元,總體支出92.38億元,虧損5.05億元。在總支出中,轉會費、球員薪酬及獎金的支出分列前兩位,前者超過38億元,后者超過34億元,兩者相加佔比接近80%。
俱樂部以過高的轉會費引進外援,往往需要為其支付高額的薪水。以獲得本賽季亞軍的江蘇蘇寧隊為例,總支出超過13億元,其中引進外援花費7億元左右,球員薪資及獎金超過4億元,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隊中特謝拉、拉米雷斯和馬丁內斯等大牌外援的薪水奇高。
在支出龐大的同時,中超俱樂部的收入結構也不甚理想。歐洲俱樂部的收入主要來源於電視轉播、商業贊助、門票銷售和比賽日收入,其中比賽日收入包括特許商品銷售。中超俱樂部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商業贊助,電視轉播、門票銷售和特許商品銷售收入過少。國安俱樂部2016賽季門票銷售額最高,也隻有5500萬元。
俱樂部“活下去”需市場化
作為中超俱樂部職業經理人中的“新手”,北京國安俱樂部總經理沈力在論壇上也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從俱樂部經營的角度說,“活下去”比長期繁榮更加重要。“從競技角度講,我們肯定要爭冠軍。‘永遠爭第一’是我們的企業口號和企業文化,我們突出的是‘爭’。”
“現如今中超的競爭非常激烈,足球是圓的,充滿不確定性。所以,俱樂部的經營應該更多地從‘有限責任公司’屬性出發,考慮清楚經營理念、目標願景、組織架構等,然后再講公司的核心文化產品。”沈力表示,他近期看過中國足協下發的“2016年中國足球數據報告”,“結合之前了解到的一些歐洲俱樂部的運營情況,我發現兩者根本沒有可比性。”
就像沈力所言,中超俱樂部的經營狀況與歐洲俱樂部相距甚遠。比如一些球隊的球衣胸前廣告贊助和場地廣告贊助,雖然其年收入可達數千萬元,但很多贊助費用都由俱樂部母公司的關聯企業買單,俱樂部很難通過真正的市場化運作吸引到贊助。
據沈力介紹,跟其他中超俱樂部類似,國安在經營上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和困惑,還在不斷地摸索。“其實,我們今年也加大了品牌建設和球迷服務的力度,投資了球迷聯賽,完善了隊刊制作,但總體上還有巨大的努力空間。”
目前,絕大多數中超俱樂部還做不到經營方面的收支平衡,自身“造血”功能亟待加強。隻有解決了這個問題,中國足球才能良性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