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產業  “偏科”待補(體壇觀瀾)

——關於深化體育改革的思考之五

劉碩陽

2017年01月08日04: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競賽表演業和大眾服務業亟待補短板、強筋骨,體育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更積極的引導和推行

  

  “你們是不是有贈票?”隨著近年來國內體育競賽表演市場的逐步活躍,人們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越來越多的高水平賽事,然而“叫好不叫座”的尷尬依然存在。這既與人們的體育消費觀念和習慣有關,也說明國內的體育競賽表演業要成為引領體育產業轉型發展的“龍頭”,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而更多的賽事伴生的轉播權糾紛等現象,更讓人感到建設一個規范健康的市場依舊任重道遠。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和國家統計局2016年年底公布的數據,2015年的體育競賽表演活動總產出達到149.5億元,增加值為52.6億元。雖然增長勢頭強勁,但也應當看到,競賽表演業在體育產業總產出中的佔比僅為0.9%。而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業的總產出佔比達到了近七成,繼續扮演著一枝獨秀的角色。

  近10多年來,我國體育產業保持著年均兩位數的持續穩定增長,體育產業作為朝陽產業、健康產業、綠色產業,是新一輪經濟增長中的“潛力股”。但同時,體育產業的自身結構依然嚴重“偏科”,競賽表演業和大眾服務業亟待補短板、強筋骨,體育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更積極的引導和推行。

  體育賽事活動需要更加豐富。我國地域遼闊,自然資源極為多元,各地應當根據自身特色來打造精品賽事,走出一條“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道路﹔休閑健身產業同樣可以有所作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健身休閑需求不斷增加,無論是冰雪、水上、航空,還是山地戶外等項目,都可以喚起足夠多的參與人群﹔即便是現在佔比最高的體育用品制造業,也需要積極進行結構優化和技術升級,不斷提升產品品質,開發科技含量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體育產品,才能在同國外品牌的激烈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

  很長時間以來,中國體育都是一個較為封閉的“小圈子”,體育的產業功能近年來才得到認識並開始大力發掘。願景固然美好,改革的過程則任重道遠,在這個過程中,轉變觀念、打破梗阻尤為重要。比如,如何打破社會資本進入體育產業的瓶頸,依然有著諸多現實困擾。真正放開體育資源的入口,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才能達到“百花齊放春滿園”的效果。

  《 人民日報 》( 2017年01月08日 08 版)

       相關新聞:

 

(責編:曹昆、張帆)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