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體育>>人民足球

足協新政"炸鍋" 足球規律得認認清

2017年05月26日08:13 | 來源:新聞晨報
小字號
原標題:足球規律得認認清

5月24日晚,中國足協突然發布兩項新政,引發的震動從當晚朋友圈的刷屏,到次日媒體端的質疑,“炸鍋”力度可謂空前。半夜出文、行文措辭上又很決絕明確,不排除未來給出更細化的補充條款,種種跡象表明,足協有此膽魄,或許是有更高層給出的決心和勇氣。

過去幾年,隨著諸多企業大投入、超級大的投入,中國職業足球頂級聯賽至少在表面上已經又回到社會“最熱鬧、最主流”的范疇。

但這種花錢砸出來的熱鬧能不能長久?我想任何圈內人心裡都很明白。聯賽不能淪為外援和經紀人的“撈金所”,有些俱樂部當中的操作人與外面的經紀人“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消耗、轉移大量財富,有些行為恐怕用“裡應外合”這種字眼都不為過。足協當政者恐怕正是心痛於此,才會有24日如此行文,很多政策出台的初衷恐怕也就是想“剎住歪風堵住洞”。接下來的一個問題是,限制購買外援省下來的錢,就能如人所願,投入到梯隊建設、足球學校建設、預備隊建設了嗎?

足球職業化以后,喊的比較多的一個口號是“按足球規律辦事”。實際上,過去20年,我們從沒有找到過規律、認清過規律,所以也談不上按規律辦事,因為咱們不認識“規律”。足球有很多規律,其中之一應該就是不要用過於生硬的行政干預,去顯而易見地影響球場上技戰術層面的東西。

按照足協目前的新規則,“U23人數應該與外援人數對等”,各球隊的技戰術水准、聯賽水平,將毫無疑問在短時間內受到比較大的影響。另一條類似NBA“奢侈稅”的條款,更是直接打擊大多數土豪俱樂部的投資熱情。如今的中超,各個俱樂部背后的金主“成分”各異,但那些大投入的俱樂部、老板、企業,是真的愛足球嗎?我看也未必。足協有些條文,似乎暗有所指,即盡可能讓一些“姓公、姓國”的資本,收縮戰線、收斂嘴臉,但最怕的就是隨著一紙禁令,原先“想花點錢、能花點錢”的俱樂部,開始意興闌珊,不再尋求作為。

聯賽不能淪為撈金器、聯賽不能成為樣板戲,這是所有真正熱愛中國足球的人的共識。足協此文過於生硬,恐怕也是“猛藥”思維使然。其實,如果持“溫和改革”觀點,完全可以商榷一些其它的方法,比如規定引入外援年齡不能超過28歲、比如1000萬美元價格以上交付“奢侈稅”、比如控制一年引入外援總人數,再比如所有球隊賽季最終積分,由一線隊和U23青年隊積分相加決定,甚至再極端一些,可以仿效英超“勞工証”制度,即外援必須引入國腳等。

職業化改革后,中國足協出台的條文如果都打印出來堆起來,高度不會輸給東方明珠,但回頭看看,似乎隻有一條至今讓中國足球受益,即當年一把大刀砍下去:各俱樂部不許引入外籍門將。除此之外,大家還能想到什麼呢?

或許20年后,我們的聯賽已經健康到不需要外援撐場面,我們的足球人口已經龐大到U23球員無法保証就業、隻能去周邊國家的聯賽打工,但更大的可能是,我們的聯賽在這幾條禁令之下,迅速回歸冷淡。

(責編:歐興榮、楊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