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面效應”看全運改革(體壇觀瀾)

薛  原

2017年07月13日04:5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走過58年歷程的全運會,串聯起中國體育的不同發展階段,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著經濟、社會、人文諸方面的發展歷程

  

  上屆全運會時曾採訪過一位老隊醫。他的全運生涯始於1959年第一屆全運會,親身見証了歷屆全運風雲,自然有些穿越歲月波瀾的獨特感受。

  類似的話題,在近幾屆全運會上多次被提及。人們對全運會的興趣,其實遠不止當下的賽場,回望中平添的回味,那些“老全運”們口耳相傳的賽場故事,同樣是全運會走過58年的難忘記憶。向歷史深處去尋找面向未來的邏輯與動力,也是全運會改革創新應有之義。

  走過58年歷程的全運會,串聯起中國體育的不同發展階段,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著經濟、社會、人文諸方面的發展歷程,這樣的一項賽事,在世界體壇范圍內都屬難得。但對自身歷史的發掘梳理,對運行標准的傳承發揚,對社會價值的研讀探究,卻是全運會的一個短板。從全運文化的角度看,這個短板也在提醒人們思考,全運人文價值的相對缺失究竟原因何在,又該如何發力去彌補?

  其實,隻要對中國體育的發展路徑和模式有較為清晰的了解,就不難理解全運短板的生成機制。作為中國體育的“龍頭產品”,全運會在資源配置方面的杠杆作用無可替代,無論是初創年代的對內振奮民心凝聚士氣,還是改革開放時期的向外開拓接軌奧運,全運會都在解讀和表達著時代的體育訴求。也正因為如此,在體育改革相對遲滯的階段,全運會也如同一面鏡子,相當准確地反映出發展中一些亟待改變的痼疾。全運改革,也被視作中國體育改革不折不扣的風向標。

  了解全運會的歷史與傳承,價值與短板,再將第十三屆全運會放在新中國體育發展史,放在改革開放大環境中去審視,就不難理解全運會改革創新的時代使命和轉型迫切。無論是向群眾選手敞開大門,還是鼓勵跨省跨項聯合,種種破冰、破壁之舉,都指向了體育改革需要發力之處,指向體育本應具有的寬廣內涵和多重光彩。對於體育領域深化改革的願景與舉措而言,全運會再一次當仁不讓展現出“鏡面效應”。

  珍視全運會,這裡蘊藏著中國體育一代代累積起的人文財富和寶貴資源﹔辦好全運會,在時代大潮中閃耀新的榮光,第十三屆全運會承載著新的期待。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13日 15 版)

(責編:崔東、張帆)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