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運財富 全民共享(體壇觀瀾)

晨  曦

2017年07月14日04:5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從第一屆全運會叫響的“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到第十三屆全運會的“全運惠民,健康中國”,全運會的價值評判和服務對象,愈發明顯地回歸全民層面

  

  從1959年建成的北京工人體育場到2009年投入使用的濟南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多座美輪美奐的綜合性體育場成為全運會58年歷史沿革的醒目坐標。場館是全運會留給中國體育最為直觀的寶貴財富,時至今日,16支中超球隊中有5支都把全運會留下的主賽場當作主場,歷史的厚重記憶和職業體育的勃勃生機在這裡有了奇妙交匯。

  不過,從4年前的第十二屆全運會開始,場館不再是全運會最搶眼的財富。人們開始意識到,全運會所傳達的理念,不應僅局限於競技與場館之中,更是一次將體育精神融入社會主流價值之中的良好契機。由此,全運會留下的最珍貴財富,不再是規模宏大的“兩館一場”,而是通過一次體育盛會,讓健康的觀念深入人心,讓體育的福利惠及大眾。

  在全運會發展的歷史上,字面上對全民健身的重視並不少見,如何將理念轉化為行動,第十三屆全運會做出了積極嘗試。過往的全運會賽場,總有人抱怨看台上的觀眾太少,現在,全運會不僅將普通百姓請上看台,更將他們請進賽場,比賽的吸引力和意義自然都變得大不相同。讓體育精英和普通群眾都能從中受益,也為破解全運會中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這道非此即彼的難題給出了新答案。

  從第一屆全運會叫響的“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到第十三屆全運會的“全運惠民,健康中國”,仿佛一個輪回,全運會的價值評判和服務對象,愈發明顯地回歸全民層面。歸根結底,體育是屬於全民的事業,全運會回歸體育的本質,應當是回歸大眾、回歸社會、回歸生活。當全運會開始用打開大門的方式來吸引大眾、回饋大眾,培育出扎根於社會的活躍體育因子必將為時不遠。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14日 15 版)

(責編:崔東、張帆)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