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迸發活力 全運綻放新姿

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的大幕已在天津徐徐拉開,改革新風扑面而來,全民共享全運精彩。順應發展要求和人民願望,全運會改革全面推進,不僅凝聚各方力量迸發出強大活力,也讓全運會綻放出更加斑斕的色彩。
暢通人才通道
培育產業萌芽
全運會改革究竟應該從哪裡突破,通過改革最大限度地鼓勵全民參與,讓更多草根選手和普通體育愛好者在全運會賽場上展現風採,以人民為中心,讓廣大人民群眾滿意,這無疑是最佳的突破路徑。
近幾年火遍中國的馬拉鬆打響了天津全運會群眾比賽的“當頭炮”。在121名專業運動員之外,還有4128名業余跑者也在同一條賽道共享全運精彩。
要想知道業余跑者們多麼珍惜這次機會,看看福建選手游培泉的備戰就知道了。由於小時候體質虛弱,游培泉嘗試開始跑步,逐漸找回了健康的體魄,近年來他在全國各地多次參加馬拉鬆賽,在圈內小有名氣。但為了在全運會上跑出好成績,他向公司請了一個月的長假,跑到雲南高原,跟隨當地專業隊的教練進行“特訓”,所有訓練、差旅等花銷都是他自己承擔。
“不夸張地說,這次全運會絕對是我跑馬拉鬆以來准備最精心、最細致、也是最艱苦的,畢竟能夠站上全運會賽場,對我們業余跑者來說,可能一輩子隻能遇到一次。特別感謝全運會給我們業余選手這樣的機會。”最終游培泉獲得了群眾組的第三名,“全運會除了挑戰自己,還可以與大家一起感受歡樂的氛圍,感染和提升更多的人自覺增強健身意識,能做到這些,我覺得就不虛此行。”
全運會馬拉鬆賽不僅開辟了專業選手和大眾選手同場競技的平台,也成為踐行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深化體育改革的展示平台,為將來打通業余選手和專業選手之間的通道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從本次全運會馬拉鬆比賽來看,目前一些大眾選手或者俱樂部選手可能還屬於業余范疇,但他們今后完全有可能成為高水平運動員,在比賽成績上,很多業余選手的水平已經接近了專業選手。在國內的業余馬拉鬆選手群體當中,已經有人具備了達到世錦賽報名標准的實力和成績。無疑,本屆全運會馬拉鬆群眾組的設立,正在鼓勵更多人去追逐自己的體育夢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參加了天津全運會馬拉鬆比賽的業余選手劉慶紅,在2016年的時候才完成人生中的第一個全程馬拉鬆。正是這位業余選手,不僅代表中國參加了今年8月的倫敦田徑世錦賽女子馬拉鬆決賽,而且還以第65名的成績成功完賽。
根據各自項目特點,自行車、鐵人三項、高爾夫、游泳、網球等多個項目都在今年開通了業余選手參加全運會選拔的通道,凡是通過選拔拿到全運會參賽資格的業余運動員,就可以和專業運動員一起站到全運會決賽階段的舞台上,同台交鋒,共展風採。其中在山地自行車項目上,郭鑫偉、封寬杰、米久江、朱俊等4位業余男車手和另一位業余女車手何沖獲得了全運會決賽階段的參賽資格,他們會在8月28日開始的全運會山地自行車比賽中,和全國各支專業隊的車手同場競技。
對於如此寶貴的全運會參賽資格,每個業余車手都十分珍視。封寬杰說:“既然到了全運會,必然會用心准備,這也許是我唯一的一次全運會決賽階段的比賽經歷,因為將來參與的人會越來越多,水平會越來越高,所以這次肯定要抓住機會,展現出自己最高的水平。”
業余鐵人三項選手則經歷了中國鐵人三項聯賽和全國鐵人三項錦標賽的選拔,最終李鵬程幸運地成為唯一一位拿到全運會決賽階段參賽資格的業余鐵人三項運動員。“我非常感謝全運惠民的舉措,讓我這樣的業余選手能夠幸運地入圍全運會。這樣的舉措也會讓更多的人愛上鐵人三項,並投身其中。”9月3日,全運會鐵人三項決賽階段的比賽將正式打響,李鵬程將在專業選手的陪伴下迎來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
眾所周知,在競爭激烈的職業網壇,中國網球在人才培養的多渠道化方面已經做出了非常成功的嘗試。如今在代表國內最高水平的全運會網球賽場上,專業與業余人才的對話與競技通道,已經率先在雙打項目上成功打通。而在十幾年前,中國網球選手恰恰是從雙打項目上實現的歷史性突破,相繼登頂奧運會和職業大滿貫賽事的領獎台。
在已經結束的本屆全運會網球雙打比賽中,8對業余選手與專業選手的同場競技就成為備受關注的賽事亮點。其中業余組合張寧和王宏在男雙比賽中以6比7和4比6惜敗給江西組合周子龍/戶華梃,如此高強度的專業與業余之間的對話,充分展現了當前我國根植於普通大眾中間的體育原生增長力和競爭力。女雙賽場,29歲的狄雨苗與搭檔抽到了一個“硬簽”,“堅持了46分鐘,這對我來說已經是一種勝利了,我戰勝了自己,突破了自己。”這位來自山東萊蕪的移動公司員工,從2014年才開始接觸網球,自從愛上了網球,狄雨苗每天都堅持跑10公裡,進行體能儲備。“專業的比賽、專業的對手、專業的球技,這次比賽所有的一切對我來說都是一種突破。”狄雨苗說。
雖然今天我們簡單地給封寬杰、狄雨苗這樣的大眾選手,在全運會的舞台上貼了一個“業余”的標簽,但是隨著業余與專業通道的進一步打通,這些與基層社會體育組織、俱樂部及企業有著原生的天然聯系的大眾選手,未來不僅完全可以成為我國高水平體育人才脫穎而出的多樣化范本,而且各種社會力量圍繞著他們的成長與壯大所做的種種努力,也將是體育產業萌發和生長的一個重要路徑。
選材不拘一格
共創精彩全運
當然,無論全運會怎麼改革,都不是要降低賽事的精彩程度和競技水准,來自專業選手的競技水平和體育精神的傾情釋放,不僅始終是全運賽場的突出亮點,也是引領全社會聚焦體育價值並積極參與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手段。所以本屆全運會緊跟體育深化改革和當前體育實踐的現實要求,通過新設項目、跨項選材以及跨單位組隊等多種方式,促進高水平后備人才脫穎而出,著力提升專業賽事的精彩程度,讓全運賽事對廣大體育愛好者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
除了緊隨奧運設項改革而新設立的空手道、三人籃球等項目之外,本屆全運會開創性地增添了全能組合項目以及輪滑冰球項目。輪滑冰球加入全運會大家庭,目的在於通過這種形式促進冰球運動快速發展。冰球是冬奧會中備受關注的團體項目,但是受氣候和場地等條件以及傳統選材觀念的限制,項目的發展過於局限在北方。相反很多歐美冰球強國,都會在夏季開展輪滑冰球運動,冬天再進行常規冰球訓練和比賽。本次全運會輪滑冰球比賽,共有11支男隊、9支女隊參加,除了黑龍江、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等北方冰雪項目開展較好的省區市外,廣東、上海、湖北、重慶等南方省市也派隊參賽,參賽運動員覆蓋面非常廣,對於“輪轉冰”計劃和跨界跨項選材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
為了讓更多的人才脫穎而出,本屆全運會創造性地設置全能組合項目,搭建起人才涌現的全新平台。其中,針對現代五項和鐵人三項項目,本屆全運會專門新設立了“馬術運動員游跑兩項全能”“自行車運動員游跑兩項全能”“游泳運動員騎跑兩項全能”等比賽,參賽運動員不限年齡,均以個人名義參賽。以馬術運動員游跑兩項全能比賽為例,比賽項目包括男子游跑兩項全能(200米游泳不限泳姿和1600米跑步)及女子游跑兩項全能(100米游泳不限泳姿和800米跑步),選手必須完成國家體育總局或中國馬術協會的注冊手續,且具備中國馬術協會承認的男子騎手三級和女子騎手一級及以上等級水平,兩項成績相加決定個人名次。
國家體育總局自劍中心副主任許海峰表示,希望通過比賽從馬術運動員中選出一些適合改練現代五項的運動員,今后仍將嘗試從田徑、游泳等項目中選拔人才,甚至可以讓賽事面向全社會,讓職業體育和群眾體育更好地結合,提高大眾參與度是辦賽的最終目的。
旗幟鮮明地鼓勵省區市在部分4人以下(含4人)項目上跨單位組隊參賽,是本屆全運會的又一大亮點,這不僅提升了全運會本身的精彩程度和吸引力,也是尊重競技體育訓練和比賽規律以及職業體育市場發育和發展規律的具體體現。在剛剛結束的全運會跳水比賽中,多對“跨單位組合”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世界一流水平的競技實力,在女子雙人10米台、男子雙人3米板、女子雙人3米板、男子雙人10米台決賽中,笑到最后的都是“跨單位組合”。
當然“跨單位組合”的意義絕不僅僅是“強強聯合”呈現高水平比賽,還非常有利於提攜后輩和鍛造年輕人才。
與昌雅妮共同站上女子雙人3米板最高領獎台的施廷懋就一直以搭檔的“大姐姐”自居,她也確實在訓練、比賽、生活中十分照顧這個比自己小11歲的“小妹妹”。比賽結束后,擁抱完自己的教練,施廷懋就親切地摸著昌雅妮的頭,對同伴予以鼓勵。施廷懋說:“能夠在重大比賽中有更多機會和昌雅妮搭檔,有助於她的進步,也有助於我將經驗傳授給她,之前吳敏霞就是這麼帶我的。”
實踐全運惠民
共享體育夢想
其實從1959年的第一屆全運會開始,全運會乃至我國的體育事業就一直緊緊圍繞著“發展體育運動 增強人民體質”的發展主線。雖然全運會的主題理念,在不同時期都體現出了鮮明的時代特征,但是以人民為中心始終是我國體育事業發展以及當前體育深化改革的根本出發點。
今天全運會的改革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浸入了普通體育愛好者的生活,單從圍棋這一個項目的全運會選拔賽就可以深刻體現改革迸發出的強大活力。盡管從改革措施的出台到實施落地的時間非常有限,但中國圍棋協會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在全國范圍內組織了227場全運會圍棋群眾比賽項目的預選賽,共有43641名選手參與選拔。
“各地熱情非常高,如果不是因為時間限制,達到10萬級別的選拔規模是完全可以的。”中國圍棋協會秘書長王誼說,“以前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圍棋往往被貼上了高精尖的標簽,我們要讓越來越多的人體會到圍棋並不是小眾的陽春白雪。未來協會將更加努力地做好愛好者的服務工作,吸引更多的人參與。”
本屆全運會最令人矚目的一項改革無疑就是圍棋、象棋、乒乓球、羽毛球、馬拉鬆等19個群眾基礎雄厚的群眾比賽項目進入到全運會的大家庭。其中,圍棋、象棋、龍舟、舞龍、太極拳和健身氣功等極具中國特色的體育項目愈加豐富了全運會厚重的傳統體育文化內涵。馬拉鬆、乒乓球、羽毛球、柔力球、國際跳棋、國際象棋、攀岩、輪滑、氣排球、橋牌、籠式足球、航空模型、航海模型等項目則有力拓展了全運會參與人群的職業維度和年齡維度。可以說,群眾項目的設立,讓全運會可以有效覆蓋到更長生命周期裡的參與人群,這裡不僅僅是高水平專業選手的競技舞台,也是廣大體育愛好者的參與平台。凡是擁有體育夢想的人,都不必局限於旁觀者的角色定位,都可以成為全民全運的積極參與者。
於是在今年全運會的賽場上,我們不僅看到了專業運動員,還看到了來自各行各業的參賽選手,學生、老師、工程師、公司職員、保安……他們帶著不同的職業身份,匯集到了天津全運會決賽階段的舞台上。在登上冠軍領獎台的選手中,既有像吳依銘這樣年僅10歲的小學生,也有像芮乃偉這樣年過半百的全運老兵。不同的人,以不盡相同的方式,實現和分享著他們的體育夢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