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為全運
確保全運公共衛生安全萬無一失

走進全運村運動員村醫療服務站,外科、內科、婦科、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一應俱全的科室設置,配備醫療室、搶救室、藥房,可提供B超、心電圖、三大常規檢查的合理布局,窗明幾淨、採光通透,讓人眼前一亮。其實為全運村提供醫療服務的除了三村醫療服務站135名醫護人員外,還有綜合保障團隊、疾控團隊、消殺團隊等無名英雄,全運村醫療衛生服務中心聯絡員王穎就是其中一員。
提到醫療中心,我們想到的是醫療救護,其實,醫療中心的職責還包括做好全運村內的衛生防疫、四害消殺、全面控煙和公共場所衛生監督工作,同時還要配合組委會反興奮劑工作部在村內的興奮劑檢測服務工作。“這裡面學問可大了。”王穎介紹,比如,按照全運村的風險管理要求,醫療中心要24小時嚴把疫情關,每一個可疑病例都不放過,要全程監控:“比如人們常見的病毒性感冒,我們的做法是如果發現發熱體溫≧38℃,伴咳嗽或咽痛症狀之一,就按照疑似流感樣病例做咽拭子檢測,如果有確診流感的患者,在流行病學調查的同時還要做好隔離指導、健康教育,同時協調住宿服務中心對病人的房間進行消毒。確保在源頭上發現、控制,確保全運村公共衛生安全萬無一失。”
“你們看到的醫療中心,原來可不‘長這樣’。”王穎笑著告訴記者,因為組委會入住時,全運村主體結構已經建設完畢,醫療中心目前所在的區域是成形的底商,房間小且狹長,不能滿足醫療救護所需的基礎設施要求。為了在綠色全運的主旨下既減少拆改又能實現功能上的需要,王穎和她的團隊可沒少動腦筋。“醫療中心需要有一個寬敞的接待廳,為了方便診療還要有走廊連接不同的科室,必須打破原來每屋單獨進出的格局。開始我們設想在房間中間挖通一條走廊,但是這樣裡側的房間就沒有窗戶,完全封閉空氣採光都不好。”經過反復考察、測量、繪制圖紙,最后王穎想到一個好辦法,在房間裡側加一條走廊,原有房間臨街的門作為窗戶,遇到急症需要轉出時,還可以成為最快速的通道。
作為中心聯絡員,自抽調到全運村以來,王穎一直奔走在組委會、村委會、綠城集團、保障醫院之間協調溝通、牽線搭橋,督導工作進度﹔與全體籌備組人員一道夏天冒酷暑下工地,冬天頂風雪督進展,先后35次進村實地考察測量,確定醫療服務站點位﹔設計三村醫療站功能分區、參與繪制CAD圖紙,督導醫療站功能用房進度﹔組織撰寫醫療衛生服務中心重點專項工作方案、流程、風險管理預案等一系列工作方案和預案,同時組織團隊完成了3次桌面推演和2次實戰演練。
在她臉上,始終找不到倦容,沒有人知道,因為長期勞累,她心動過速,辦公桌上總是放著速效救心丸。但是,她總是跟大家說:“被派駐到全運村工作是咱們工作人員的光榮,咱們一定要用努力工作回報組織的信任,為實現溫馨全運村的目標獻出一份綿薄之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