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愛好者走上田徑場(體壇觀瀾)

劉碩陽

2017年11月02日04:3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將“觀賞者”變為“參與者”,是目前中國田徑的任務之一,目前國際田徑界對比賽的變革和創新,同樣可以成為中國田徑發展的機遇

      

  隨著國際奧委會近日在其峰會中表示電子競技可以被視為一種體育運動,體育界繼續著不斷貼近青少年的步伐。從2014年索契冬奧會到2020年東京奧運會,單板滑雪坡面技巧、大跳台以及攀岩、沖浪等深受年輕人喜愛的極限運動成為或即將成為正式比賽項目。

  作為運動之母的田徑項目,同樣沒有停止過創新的探索。誰說田徑跑道一圈必須是400米?為何不能將田徑比賽放在足球場內舉行?田徑比賽為何不能像球類運動一樣創辦超級聯賽,由不同代表隊在選秀大會中選擇頂級選手來對決?這些看來有些“天方夜譚”的問題,恰恰出自上月初國際田聯主席塞巴斯蒂安·科之口。

  創新田徑比賽以增強吸引力,田徑人正在進行著多種嘗試。剛剛退役的“閃電”博爾特年初在澳大利亞參與創辦的趣味田徑賽事受到好評,而國際田聯也曾計劃將奧運會中的50公裡競走改為體育場內舉行的男女混合4×5公裡競走比賽。這些改革、創新都是為了進一步推廣田徑運動,與電子游戲、電視節目等“競爭對手”爭奪青少年人口。

  作為最古老的體育運動之一,田徑運動長期以來代表著傳統。在國際體育界正在經歷巨大變革的今天,田徑項目若想維持“運動之母”的地位的確需要所有從業者的智慧。

  近年來中國田徑發展勢頭迅猛,緊緊跟隨國際田徑運動的潮流是重要原因之一。國內頂尖運動員參加的精英賽事走進校園、來到商圈,讓這個昔日更多關在體育場內“自娛自樂”的項目更加“接地氣”。而隨著北京舉辦2015年世界田徑錦標賽、蘇炳添跑進10秒等“大事件”發生,田徑項目在國內的普及程度不斷提高。

  將“觀賞者”變為“參與者”,則是目前中國田徑的任務之一,目前國際田徑界對比賽的變革和創新,同樣可以成為中國田徑發展的機遇。長久以來,國內的田徑賽事往往僅為專業運動員打造,對於普通愛好者來說,除馬拉鬆之外難有參與的舞台。而隨著田徑賽事趣味性和吸引力的不斷增強,未來更多面向各群體的田徑比賽或許不再遙遠。可喜的是,面向社會開放的首屆陝西田徑公開賽已於上月順利舉辦,對中國田徑來說,這樣的嘗試不妨更多些。


  《 人民日報 》( 2017年11月02日 23 版)

(責編:袁勃、楊磊)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