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體育

“冬夢”如何“飛躍”——訪會徽設計師林存真

2017年12月16日09:05 | 來源:新華社
小字號

新華社北京12月15日電 題:“冬夢”如何“飛躍”——訪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會徽設計師林存真

新華社記者姬燁 汪涌

15日晚,2022年北京冬奧會會徽和冬殘奧會會徽正式發布,“冬夢”和“飛躍”在水立方驚艷亮相。

看著自己的作品揭開神秘面紗,兩個會徽的設計師,中央美院設計學院副院長林存真百感交集。回想從設計到修改的歷程,她感嘆道:”在得知最終通過之后,我第一感覺是如釋重負。這麼長時間的修改,終於被認可了!”

申奧與冬奧會徽和而不同

其實,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申辦會徽也出自林存真之手,那時她就以中國書法“冬”字為主體,將抽象的滑道,冰雪運動形態與書法巧妙結合。

如今,她設計的冬奧會會徽“冬夢”沿用了申辦會徽的概念,運用中國書法的藝術形態,將厚重的東方底蘊與國際化的現代風格融為一體。

林存真說,中國漢字書法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境界,在世界上有極高的識別度。盡管挑戰大,但在做設計時,她堅持了這個方案。

“申辦和舉辦都是為了同一件事,就是要以運動員為中心。所以設計時把重心放在對運動的體現上。申冬奧會徽更寫實,冬奧會徽則更有運動感,更有力度,更加抽象。”

千萬次修改隻為追求極致

在會徽初評和復評之后,林存真提交的801號作品在4506件應征方案中脫穎而出。

2017年1月,北京冬奧組委集中研究了10件入圍方案作品,有4件被確定為繼續修改完善的方向,中央美術學院負責幫助801號作品進行深化修改。修改小組陣容強大,包括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王敏,2008年北京殘奧會會徽設計者劉波,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獎牌設計者杭海等。

林存真說:“當時給的修改時間特別緊張。1月23日通知修改,2月6日就要交第一次修改方案。這期間正好是春節,但所有人都克服了困難。”

會徽修改過程不停反復,從1月到11月,除了送去查重的兩個月,林存真團隊在中央美院7號樓一間10平方米左右的小房間裡持續奮戰。在保密電腦上,一個個200多KB大小的會徽圖形文件累積成15GB的總量,記錄著會徽的每一次改動。

在這裡,林存真團隊為了尋找落筆時的感覺,用各種材料寫了無數次“冬”字。為了追求更真實的顏色效果,他們頻繁奔赴印刷廠,把稿子鋪滿工作室。那些毫米之間的角度調整,盡管在外人看來並沒有太大差別,但他們依然反復思考嘗試。更多時候,方案需要打印出來,以更專業的方式來對會徽反復進行黑白關系和圖形關系的修正,裁切,拼接。

林存真說:“大家都在說靈感如何閃現,但我覺得設計更多是研究性工作,會有靈感閃現的剎那,但更多需要一點點修改,讓它盡可能接近完美。”

殘奧會徽經歷“顛覆性改動”

與以往會徽設計方案征集方式不同,本次冬奧會會徽和冬殘奧會會徽同時征集。據林存真介紹,在801號作品中冬奧會會徽概念從設計到成型相對完整,而殘奧會則可以說是重新來過。

冬殘奧會如何體現特點?和冬奧會的區別、聯系又在哪裡?林存真團隊花了很長時間思考與嘗試。他們嘗試過具體漢字,但沒有特別好的融合,會造成誤讀﹔他們也嘗試過帶輪椅元素的和與冬奧會會徽更相似的方案……

“我發現冬殘奧會幾乎所有項目都需接觸器械,所以在設計時突出了運動員在冰上、雪上器械的抽象表達,讓大家更了解冬殘奧會。”林存真說,最終的冬殘奧會會徽從“飛”字演化而來,有漢字淵源,但圖形更有速度感,也更能體現運動員的拼搏精神。

會徽設計的經歷是幸運也是幸福

會徽作為一屆奧運會最重要的視覺標識,無疑備受各級別贊助商的關注和期待。未來4至5年,AR,VR和8K超高清等技術將迎來快速發展,這要求會徽設計者預留出足夠的技術延展度和立體可能性。

“到2022年,會徽面臨動態的環境。它本來是一個平面,但能否動起來?我開始就想,應對這種新技術,應該把‘種子’現在就埋下,等到2022年,你會發現標識有一個動的狀態出來了。”

這並不是林存真與奧運首次結緣。2003年她就為北京奧組委設計過名片,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規范手冊、圖形和色彩系統,到中央美術學院成立奧運藝術研究中心﹔從2006年被借調到北京奧組委形象景觀處,到參與北京奧運會官方海報等﹔從成為2014年南京青奧會會徽設計者,到設計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申辦會徽……一路走來,林存真積累了豐富的奧運設計經驗。

正是這些豐厚的閱歷,才使得林存真能夠以更好心態面對會徽設計和修改的難度。她說,用將近一年反復研究和設計一個圖形,並最終被選用,這是一種幸運和幸福。

(責編:管若寒、胡雪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