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化"入手!專家解讀馬拉鬆運動產業發展規劃
人民網北京1月30日電(歐興榮)今天下午,由人民體育、首都媒體跑團聯合主辦的“2018中國馬拉鬆產業風雲會”在人民日報社人民網隆重舉行。與會嘉賓就前不久國家體育總局聯合發改委、旅游局等10部委發布的《馬拉鬆運動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進行了解讀,並從規范化、市場化和國際化三個角度展開了深入探討。
盈方中國時尚體育與耐力運動總監吳洪濤認為,2018年中國馬拉鬆進入了第二個階段,《規劃》從規范化、國際化和市場化三個方面,體現了中國馬拉鬆運動的升級和深化。《規劃》中把室內跑也納入其中,意味著是跑步就算馬拉鬆產業,馬拉鬆市場化的速度將加快,因為它將不太依賴於政府的推動和資源,特別是資金方面,可穿戴設備、軟件、硬件,跑者和社會是可能買單的。但同時吳洪濤也表示,馬拉鬆賽事的完全市場化短期內還難以實現,政府還要支持馬拉鬆相當長一段時間,“不管是資源還是政策上,然后才能允許有市場的過程,相信市場化肯定是一個未來。”
中跡體育副總經理司書健表示,其實馬拉鬆是一個微利行業,他運營馬拉鬆賽事十幾年,從最早的廈馬開始,公司一直在虧損。馬拉鬆品牌的培養是一個長期過程,他希望現階段政府應該去管理、扶持、引導,絕不能撒手,同時行業者要自律,服從市場規律,不搞惡性競爭,他不希望出現行業泡沫,否則最后隻會傷害從業者、傷害這個產業,傷害跑者。他認為《規劃》中有一個亮點,就是鼓勵在青少年中普及馬拉鬆的精神,跑步的知識,非常接地氣。“任何一個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消費群體的壯大。從青少年開始培養路跑群體、消費群體,再過十年、二十年,將來的跑步群體一定會超過美國,從而帶動整個產業健康發展。”
CCTV體壇風雲人物執行總導演傅佳偉則認為,現在很多馬拉鬆賽事,其實都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在很多有特點的地方,政府很難或者不敢去支持馬拉鬆賽事,因為動用的資源過於龐大。他曾牽線在內蒙古根河辦過一場冷極馬拉鬆,跑者不用去南北極,冬天在當地就能體驗極寒天氣下的跑步感受。但以前沒有合適的資源跟政府嫁接,有了資源的嫁接之后,說動了政府,讓他們理解到馬拉鬆能帶來什麼,能讓他們獲得什麼,他們就願意投入一部分資金去做馬拉鬆,賽事做起來后,效果非常好。他覺得當前很多馬拉鬆還是挖掘得不夠,中國地域遼闊,但馬拉鬆版圖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西部也有壯闊的山河,“司總他們做過甘肅張掖的馬拉鬆,在丹霞地貌的地方跑多棒啊。”
人民日報體育部主任李中文則表示,他是馬拉鬆的“圈外人”,但這麼多年一直是馬拉鬆的堅定支持者,也是見証者。他對“三化”提出了自己的獨特看法,規范化是必須要走的過程和階段,這個過程的快慢取決於馬拉鬆事業的路子走得平坦還是坎坷,當前這個階段,規范化的腳步是越來越快的。說到市場化,他一直有這樣一個觀點,當年廈馬一大新聞點就是由完全的政府支持變成靠社會化商業模式運營。“馬拉鬆要快速成長,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尤其辦賽是一個系統工程,各個環節要通過政府強有力的協調和溝通,包括財力等的支持,但是最終這個行業長大一定是要走市場化路子。”他認為國際化的概念除了品牌、服務、產品走出去,也有賽事的對接,國際上有六大滿貫賽事,我們自己也有類似的金標、銀標賽事體系,這套系統要慢慢的和國際接軌,這樣馬拉鬆才能真正成為健康的、可持續的產業。
李中文還進一步表示,一個好的賽事最重要的就是要立足於為跑者服務。某個地區的政府辦馬拉鬆看重的還是它的綜合效益,辦賽方有它的訴求,但這個訴求要建立在為跑者服務好的基礎上。他一直認為,馬拉鬆呈現的是當前社會的發展程度,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社會進步、社會管理的現代化程度,都有體現。馬拉鬆實際上也見証了時代的發展,也是時代發展的印記。此外,馬拉鬆是不是有特色是最基本的要求,有特色才會有魅力,才會吸引更多的參賽者。中國地域遼闊,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點,如果千賽一面就“不好玩兒了”,也沒有了價值和意義。當然在追求各自特色的過程中,怎麼打造獨有的品牌,需要一個過程。他很高興現在都朝好的方向發展,《規劃》的出台,對行業的發展非常好。“我相信在政府的支持下,在跑者的共同努力下,在賽事宣傳方的共同打造下,馬拉鬆一定會越來越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