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體育產業鏈條不斷延伸(體壇觀瀾)

薛  原

2018年05月11日08:0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在體育產業不斷延伸的鏈條中,政府、企業、社會團體、參與人群各自應扮演什麼角色,從哪裡去撬動供給側改革的杠杆,是一個值得仔細琢磨的話題

  

  體育產業是朝陽產業、綠色產業,但這並不意味著機遇和盈利唾手可得。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體育產業要從大眾需求的角度出發,提供更為多元、更為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才能開掘出這座“金礦”。其中的酸甜苦辣,從業者的心聲值得一聽。

  一位從事青少年體育培訓多年的創業者感慨,現在不少資本看好體育培訓,但“我們缺的其實並不是錢”。或者說,即便有了更多的錢,也不見得能解決發展的瓶頸。

  具體來說,這位創業者碰到的瓶頸有兩個。一個是場地,他所在的城市,能夠“發掘”出來的場地基本已經被過了一遍篩子,首先是總量不足﹔其次很多單位和學校的場地並不對外開放,即便利用率還可以再提高,培訓機構想租用也是無可奈何。另一個瓶頸是渠道,體育培訓的重點人群是青少年,很多培訓機構都有和學校合作的意願,他們在相關項目上的專業培訓能力也可以彌補學校體育課的不足。但這方面尚缺乏相關管理部門的制度性引導,他們和學校的合作,也是淺嘗輒止,始終不得其門而入。“像這樣的問題,即便我們手裡有了更多的錢,眼下也沒什麼好辦法。”

  這樣的感受道出了體育產業發展進程中機遇和矛盾並存的現狀。從體育培訓這個細分市場來看,家庭和社會的需求都在快速增長,不但足球、籃球、乒乓球、羽毛球這樣的運動廣受歡迎,一些原先的小眾項目如擊劍等也日漸紅火。另一方面,場地、師資、符合青少年身心條件的專業教程等,都是發展的短板和軟肋。如何補強,體育產業的供給側改革正當其時。

  隨著需求的增長,更為細分的市場也在出現。比如,針對場館運營這塊“窪地”,就有專業的公司應運而生,既盤活存量,又擴大增量。在體育產業不斷延伸的鏈條中,政府、企業、社會團體、參與人群各自應扮演什麼角色,從哪裡去撬動供給側改革的杠杆,這是一個值得仔細琢磨的話題。“社會辦體育”的大趨勢下,打破原有框架、重新配置資源的不應當只是體育部門一家。多傾聽從業者的聲音,多了解大眾需求的熱點,體育改革的坐標自然就更為清晰。


  《 人民日報 》( 2018年05月11日 23 版)

(責編:郝帥、胡雪蓉)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