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到捷克-張澤森、英如鏑、張鵬飛、黃千一的KHL夢想
先賢有雲: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從北京到裡加,從裡加到捷克,最后再返回北京,其中路途又何止萬裡。對於張澤森、英如鏑、張鵬飛、黃千一這幾名中國球員來說,一段旅程的結束,卻是下一段旅程的開始。
在提前結束了捷克訓練營后,張澤森、英如鏑、張鵬飛和黃千一也將准備回國,前兩人將去VHL報道,后兩人將返回MHL,備戰各自新的賽季。
而7月26號的那場比賽,也頗有點兩周集訓后匯報表演的味道。昆侖鴻星主萬科龍隊主教練尤西·塔波拉說,正是看到了這批中國球員的刻苦訓練,他才想給他們一次機會來展示自己。事實上,塔波拉從今年3月份的昆侖鴻星奧林匹克訓練營和4月份國家隊的哈爾濱集訓便一直在觀察這些孩子,最終也把他們征召進了KHL的季前訓練營。
兩周的訓練營時間不長,但強度和訓練量卻並不輕鬆。每天兩場上冰訓練,每次90分鐘,中間隻休息15分鐘,甚至許多來自北美和歐洲的球員也都叫苦不迭。但所有中國球員全都咬牙堅持了下來,並且狀態越來越出色。
回想起訓練營第一天,他們中有幾個人還因為較長時間沒上冰,顯得步履蹣跚,體能狀態極差。而在與KHL這些球員們一起集訓時,也流露出一些不自信、畏手畏腳的情緒。
隨著訓練營的深入,每天極有規律的作息和教練組的嚴格要求,這些中國冰球未來的希望一代正在飛速成長。球隊體能教練馬蒂亞斯甚至會監督他們的飲食,“中國球員普遍偏瘦,”他說道,“所以我希望他們能多吃一些雞肉和牛肉,讓自己變的更強壯。”
22歲的張澤森,20歲的英如鏑,20歲的張鵬飛,19歲的黃千一,這些承載著中國2022年冰球希望的孩子,正在這條艱難的路上努力前行。那些每天流下的汗水,每一次訓練中的射門,每一場比賽中的撞擊,力量房裡的每次推舉,總會像量變一樣積累著,最終迎來質變的一刻。
告別在即,英如鏑有些不舍。他想留在這裡,繼續訓練,証明自己。但他還年輕,有的是時間,他需要做的,正如主教練塔波拉告誡他們的那樣——“一個冰球運動員隻需要做三件事,吃飯、睡覺和訓練。”
最后一天訓練結束,塔波拉與每個即將離去的中國球員都進行了單獨談話。他告訴他們,哪怕回到了自己的聯盟,也要多和他聯系﹔每天為自己設定幾個小目標,然后努力去完成它們。
在捷克的最后一夜,球隊中三名本地球員請中國球員們吃了一頓飯。之后,葉勁光、貝克等老隊員也過來和他們一一道別。事實上,盡管隻有短短的兩周,但中國球員在訓練和比賽中展現出來的品質,已經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一個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被真正稱為男人).”1962年,鮑勃·迪倫這樣唱道。
張澤森、英如鏑、張鵬飛、黃千一,他們已經走過了不知多遠的路。在這條漫長的路上,這些孩子也在漸漸成長,找尋、追逐著被寄予厚望的自己,直到成為那個真正的“男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