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十年 面向世界的改變(改革開放看體育)

本報記者 劉  峣

2018年08月08日04:4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8年8月8日晚,李寧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准備點燃主火炬塔的導火索。

  2017年12月15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會徽“冬夢”和冬殘奧會會徽“飛躍”發布。

  2008年8月8日,志願者和游客在“鳥巢”旁與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合影留念。

  志願者和青少年在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參加跑步活動。

  滑雪教練在鳥巢歡樂冰雪季冬奧項目體驗區展示滑雪技巧。

  一

  10年前的2008年8月8日晚,在北京國家體育場“鳥巢”上空,“體操王子”李寧以“飛人”之姿點燃了北京奧運會主火炬。

  作為在“鳥巢”服務的醫療志願者,朱希山剛剛把一名身體不適的外國貴賓移送到幾公裡外的中日友好醫院。返回“鳥巢”時,錯過了整場開幕式演出的他,趕上了火炬點燃的一刻。

  “我看到身邊很多人掉下了眼淚。有北京大學的志願者,也有幾位老者。”回想起10年前的那一幕,朱希山說,感覺中國人積蓄了很長時間的感情,在那一刻迸發出來了。

  北京奧運會開幕當天的場內火炬傳遞儀式中,共有8名火炬手,跆拳道奧運冠軍陳中是倒數第三棒。在此前的悉尼和雅典奧運會上,陳中都斬獲了金牌。為了備戰家門口的奧運會,飽受傷病困擾、本已打算退役的她決然走向賽場。

  “作為運動員,能夠參加北京奧運會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而在開幕式上傳遞火種,更是榮幸和驕傲。”陳中說。

  新華社記者汪涌自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后,便擔任駐會記者。他記得當時為了保密,點火儀式的彩排往往要到凌晨才進行。為了採訪報道開幕式彩排,他常常在深夜背上電腦,繞著“鳥巢”轉好幾圈才能找到入口,一待就是幾個小時。

  震懾人心的擊缶表演、徐徐展開的水墨卷軸、《我和你》的動人旋律……直到今天,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依然是奧運開幕式的對標和比較對象。

  “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告訴全世界,中華民族不僅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也是一個浪漫唯美的民族。”汪涌說。

  二

  從2008年到2018年,奧運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每一個中國人。百年之前的“奧運三問”(中國何時能派人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能夠派支隊伍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能夠舉辦奧運會?)因此而有了完美的答案。

  對中國體育而言,北京奧運會是中國從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躍進的起點。在那屆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共獲得51塊金牌和100塊獎牌,第一次登頂奧運會金牌榜。自此,中國競技體育“多點開花”,不斷勇攀高峰。中國運動員的強勁實力與個人魅力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張揚與釋放。

  更多的改變則體現在人們的生活之中。2001年申奧成功時,北京投入運營的地鐵線路隻有兩條﹔到2008年,地鐵線路已經包圍了中心城區。“鳥巢”“水立方”成為北京乃至中國的新地標之一……

  最為關鍵的是,中國人因奧運會的舉辦而更加自信,向世界敞開懷抱的態度更加明確。

  “10年時間,國力的提升、實力的增長、心態的變化、經驗的增加,這都是經歷奧運之后的收獲。”汪涌回憶道,第一次舉辦奧運會,所有人都沒有經驗,於是大家”如飢似渴“地向國際奧委會和歷屆奧運主辦城市求知、學習。經過北京奧運會以及隨后的廣州亞運會、南京青奧會等大賽歷練,一大批人才成為了所在領域的專家。如今,在籌辦北京冬奧會的過程中,有1/3的工作人員是參與過北京奧運會的優秀人才。

  “中國人的眼界和境界發生了變化。從最初的學習、仰視,到后來的平視,如今我們已經能夠在符合國際規則的情況下創新發展,創造出中國的模板和經驗。”汪涌說。

  北京奧運會之后,在國際體育舞台上的中國聲音與智慧也越發響亮。2010年,短道速滑名將楊揚當選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委員。今年期滿卸任之后,速度滑冰奧運冠軍張虹接棒當選。

  “要讓中國體育發出更響亮的聲音。”楊揚說,“中國人能夠為世界貢獻智慧,這也是重要的話語權。而更重要的話語權不是結果出來后再去質疑,而是參與其中的規則制定。”

  三

  不久前,一場紀念北京奧運十周年的主題活動在北京奧運博物館舉行。活動上,來自北京體育大學的教師李紅濤講述了10年前自己與牙買加飛人博爾特的故事。

  “當時我在‘鳥巢’的熱身場地為運動員提供服務,博爾特熱身時,我把志願者手腕上的‘微笑圈’送給了他。沒想到,代表著志願服務精神的‘微笑圈’竟陪伴著博爾特飛馳賽場,屢屢奪冠。”

  回憶起當年的這段經歷,李紅濤說,北京奧運會是眾多“80后”中國青年的集體亮相。“他們在各類崗位上提供熱情、周到、專業的志願服務,讓國際社會看到了充滿活力的中國,看到了富有熱情、尊重規則、充滿人文情懷的新一代中國青年。”

  也正是在北京奧運會的閉幕式上,國際奧委會首次設立了專門環節,由新當選的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委員向志願者代表獻花,表達對志願者無私奉獻的感謝之情。

  而參與北京奧運會的經歷,也影響和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軌跡。

  2012年,研究生畢業后的李紅濤留在北京體育大學研究生院從事學生管理工作,他在組織指導學生參與世界大賽志願服務的同時,還擔任了“冠軍班”輔導員,如今在讀的郭文珺等名將,正是昔日北京奧運會的金牌得主。

  同樣回歸校園的還有陳中。2009年離開賽場之后,她回到北京體育大學擔任團委副書記。這幾年,她組織了“奧運明星巡講”,讓奧運冠軍的經歷給青年學生帶來正能量。

  從協和醫學院畢業之后,朱希山選擇留在北京。如今,他是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腫瘤診療中心的醫生。他說,當年一同服務的醫療志願者,有一半在北京工作,成為各大醫院的骨干和中堅力量。每年的8月8日,志願者的微信群裡總是特別熱鬧。

  “奧運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的工作和事業,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要不怕困難,勇於拼搏。”朱希山說。

  四

  一場夏末的降雨過后,氣溫涼爽了不少。入夜后,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裡人頭攢動——無論春秋冬夏,幾乎每天都有數不清的跑者在公園的健身步道上肆意奔跑、揮汗如雨。

  要說北京奧運會為中國留下的無形遺產,全民健身肯定首屈一指。奧運會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讓運動成為國人的“家常便飯”,並助推體育產業高速發展。北京奧運會后,8月8日成為中國的“全民健身日”,每逢此時,全國各地的健身活動都會競相上演。

  奧森公園正是在北京奧運會前竣工的。汪涌回憶說,為了讓更多的老百姓參加鍛煉,在公園裡修建了一條10公裡的塑膠跑道,當時還有很多人覺得“太超前”。沒想到奧運會后,在跑者的熱情之下,按照三到五年壽命設計的跑道,不到兩年就使用過度了。

  “奧森公園像一個催化劑,對全民健身起到了引領作用。在這裡,你一定會被大家激勵和感動,在不經意的參與中改變生活的軌跡和方式,這就是體育的力量。”朱希山說。

  遍布全國的馬拉鬆運動,成為中國人健身熱情的如實寫照。2017年,中國舉辦了1102場馬拉鬆規模賽事,2011年這一數字僅為22場,7年間增長了50倍。

  “2001年的北京馬拉鬆比賽,還需要單位工會、高校組織和動員人參加。如今,北馬已經一票難求了。”汪涌說。2017年的北京馬拉鬆比賽,有近10萬名跑友報名,再次刷新了國內馬拉鬆賽事的報名人數紀錄。

  從愛上運動,到帶動更多人運動,許多昔日的奧運參與者如今已是全民健身的“排頭兵”。汪涌成立了“首都媒體跑團”,利用媒體優勢和資源宣傳科學健身、推動跑步健康發展﹔朱希山則成為“北京醫師跑團”的會長,發揮醫生跑者的專業技能,宣傳科學、安全、快樂奔跑的重要性。

  五

  “10年前,奧運會在北京舉辦的時候我就在想,如果冬奧會的聖火也能在中國點燃,如果我也能在自己的國家參加冬奧會,那該是多麼榮幸。現在,我的夢想可以實現了。”花樣滑冰運動員張昊說。

  如今,北京又一次進入到“奧運時刻”。4年之后,冬奧會的舉辦將使北京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主辦過夏季和冬季奧運會的“雙奧之城”。

  有了10年前的經驗與遺產,這次中國更從容、更自信了。

  2015年,汪涌作為申奧代表團成員赴馬來西亞吉隆坡,見証了冬奧主辦權的落定。“2008年奧運會的人才和場館都得到了很好的利用。高鐵的開通將大大縮短北京到崇禮、張家口、延慶的距離。5G時代的來臨也會給奧運會帶來很多的變化。我相信,2022年會留下‘冬奧一代人’,讓中國持久受益。”

  在讓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標下,越來越多的冰場、雪場從北方蔓延至南方,冰球等運動成為青少年的“新寵”,冰雪產業也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楊揚目前擔任北京冬奧組委運動員委員會主席。談到對冬奧會的期待時,她說,“我希望北京冬奧會是一個走心的奧運會,讓冬奧會產生更多的社會化效應,讓世界對中國的競技體育有新的看法和認識,看到中國傳統文化與奧林匹克精神的相輔相成。”

  冬奧申辦成功3年間,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各項籌備工作穩步進行——場館建設全面提速,賽會服務保障全面升級,京津冀地區的協同發展提升著當地居民的幸福指數。

  今年2月,陳中帶領北京體育大學的50多名學生趕赴平昌冬奧會,在閉幕式上完成了精彩絕倫的北京8分鐘表演。這次經歷,仿佛又讓她回到了10年前的奧運賽場。

  “我和同學們走上閉幕式的時候,看到很多冬奧會冠軍佩戴金牌入場,想起當年自己參加奧運會時,也是同樣的模樣。雖然已經退役了,但能以這種方式助力奧運,感覺還是很驕傲的。”陳中說。

  作為參加過5屆冬奧會的“元老”,34歲的張昊也在期待著自己的第六次冬奧之旅。“我希望有更多人了解中國冰雪的魅力,參與到冰雪運動中來。”

  面對冬奧會的“誘惑”,眾多10年前的奧運會志願者也已躍躍欲試。得知北京團市委在高校選拔挂職干部,組建冬奧志願服務專班,李紅濤第一時間就報了名,並如願上崗。

  “2008年,中國架起了國家間友誼的橋梁,而我是橋梁的一塊基石。2022年,我的微笑將在為奧運奉獻的旅程中繼續綻放。”李紅濤說。

  (本版照片均由新華社發)

(責編:岳弘彬、張帆)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